近日,被称为“猪茅”的牧原股份股价持续震荡,十一长假前后累计大跌超12%。
股价持续下跌的背后,多起围绕牧原的市场流言正在网络发酵,如大规模裁员、短期负债高、推行内部承包等,特别是承包制,由于牵扯到养殖模式的调整,是市场关注的核心。
牧原表示,承包制的推出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在猪价“跌跌不休”的行业下行阶段,让员工承包养猪到底是为了激励,还是为了劝退?
图/图虫创意
承包
在普通人看来,不就换个法子养猪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热度?事实上,养猪还真是门大学问,核心是如何让猪吃得少长得快。
在国内,上市猪企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即公司从事育种及仔猪生产,农户专注于育肥环节,以温氏为代表,另一种则是自繁自养模式,猪舍自己盖、猪自己生、猪自己养、猪自己卖,以牧原为代表。
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司+农户”模式投资小、资产轻、扩张快,赚的钱公司要和农户分;而自繁自养模式前期投资虽大,但钱赚了都是自己的,两种模式有点类似于餐饮行业的加盟和直营。
在2018年之前,“公司+农户”模式是头部猪企的首选,然而非洲猪瘟的出现,让自繁自养模式迅速显现出优势。
冯永辉表示,自繁自养模式,由于生产体系完全闭环,不经过二次运输,管理人员也不和外界接触,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非洲猪瘟前的2017年,温氏是行业老大,年出栏量为1900万头,牧原年出栏量仅为720万头。而到了2022年,牧原年出栏量增长至6100万头,而温氏为1790万头,牧原也得以反超温氏成为行业老大。
更重要的是,自繁自养模式跑通以后,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力也更强。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从综合成本角度来说,自繁自养模式其实比“公司+农户”模式更低,因为少了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等一系列纵向合作成本,垂直管理的效率更高。
据牧原披露,今年7月公司的完全成本为14.3元/公斤,而温氏和新希望披露的7月综合成本分别为16.4元/公斤和16.3元/公斤,且均不包含总部费用,若加上总部费用分摊,实际完全成本可能在17元/公斤上下。
然而就在最近,一直高举自繁自养大旗的牧原,却传出内部承包的消息。
牧原方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承包的说法并不准确,公司没有改变自育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目前试行的是共创共享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共创共享的合伙人。“该机制从今年6月开始试行,以猪群稳定、业绩领先的场区作为试点,各个区域均有场区在试点阶段。”
既然自繁自养优点那么多,为何牧原还要试点承包制呢?
降本
按照牧原的说法,共创共享激励机制以让有能力的员工多养猪、养好猪,快速、有效落地执行新技术为目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员工潜力。
在冯永辉看来,过去猪价飞上天的时候,员工积极性确实不是问题,但在眼下,传统的KPI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了,因为随着猪价跌入谷底,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员工能分到的钱也少了。
过去三年,是猪价下跌的三年。
自2021年初到2023年9月,除了2022年中和2023年下半年初,猪价曾有过短暂的反弹,其余时间都处在下行周期,远远超过历次猪周期的下跌时长。即便是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也没能提振价格。在传统的“金九”月份,生猪价格从17.1元跌至15.85元/公斤,月内猪价下跌7.31%。
猪价下跌,对于消费者来说喜闻乐见,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则不然。
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18.69亿元,同比增17.1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7.7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6.8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亏。
从数据上看,虽然上半年牧原股份营收同比增长、净利润大幅减亏,但公司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8亿元和-15.81亿元,这意味着,二季度的亏损幅度有所扩大。
10月9日晚间,牧原股份发布9月销售数据。2023年9月份,公司销售生猪537.3万头,销售收入98.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46.2万头的销售量,119.59亿元的销售收入,在销量多了91.1万头的情况下,收入却下降了17.47%。
这与猪价持续低迷有关。去年9月,牧原商品猪销售均价23.06元/公斤,而今年9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仅为15.82元/公斤,同比下降31.40%,同时环比8月份也下降了3.24%。
钱越来越难赚,也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过去几年行情好的时候,猪企纷纷举债扩张,牧原也不例外。截至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总负债1048亿元,高居行业榜首,同时资产负债率达60.06%。
单就负债率而言,牧原股份并非行业最高,新希望、天邦食品、傲农生物、华统股份等一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70%,问题在于牧原股份的负债率不降反升。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牧原股份2022年年末、2023年一季度末、2023年二季度末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36%、56.37%、60.06%,呈现上升趋势。
事实上,由于自繁自养模式前期投资巨大,因此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难题便是资金。
国金证券研报曾指出,在生猪养殖的盈利周期中,自繁自养的企业获得充足的利润,有利于公司加速扩张自己的养殖规模;而在猪肉价格低迷公司无法实现盈利时,公司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实现产能扩张的规划,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朱增勇看来,牧原此次试点,更重要的目的是降风险。“如果一个养殖企业体量太大,在周期下行阶段,一旦遭遇亏损,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冯永辉也持类似观点,“这一轮猪周期与过去二十年都不同,叠加了经济下行的因素,企业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分钱
当降本增效成为必然,内部承包也就不难理解了。
牧原表示,承包制在过去工资加奖金的基础上,扩大奖金激励范围,猪养得越好,奖金拿得越高。“以辽宁区域的一位哺乳段共创合伙人为例,实行共创共享激励机制后,业绩提升20%,奖金提升5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养殖过程中,经营模式、管理制度、销售渠道由公司统一把控,生猪等资产归公司所有。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牧原的内部承包与包产到户不同,因为员工和企业依然是同一个主体,而不是企业和农户两个主体,因此也就不存在包产到户的核心要素“产权独立”。
盘和林进一步表示,其做法也是对某个批次采用新技术的员工能够因为超额产出而获得奖励,是鼓励内部员工针对不同批次的猪积极采用新技术的激励。“所以内部员工承包其实是一种企业管理上的激励,并不是产权为核心的承包制。”
在行业下行阶段,企业主动求变并非不可以,但问题在于员工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截然不同,承包模式下如何保障员工权益?
事实上,牧原曾因2019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与部分员工产生纠纷,甚至对簿公堂。
2019年11月,牧原股份曾披露了一份员工股权激励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激励的915名员工,合计将瓜分总市值高达49亿元的股票,有三名管理层一举晋级“亿万富豪”,其他912名员工则成为百万富翁。
然而据媒体报道,自今年5月以来,就有人在公共平台爆料,表达对牧原股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不满,指责其相关股权管理制度是终身制的“卖身契”,属于“霸王条约”。
对于收益和亏损如何分担,牧原方面表示,员工在竞聘接猪时,将会缴纳一定的共享基金,“一般以每个单元1000元为基础标准,各区域结合情况进行小范围调整”。
同时,员工会同公司签署业绩承诺书,对养猪过程中的生产成绩进行承诺。“根据具体的业绩达成情况,超过目标的进行超额奖励,没有达成的则部分返还,”牧原方面解释道。
换句话说,养的不好是要扣钱的,关键取决于目标的高低。盘和林担心,在猪价下行阶段,这种激励制度容易演变为企业将风险分摊给员工的情况,“监事会等机构应该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没有产权保障的情况下,承包制会不会出现短期效应?
盘和林进一步分析,“恒产者恒心”的前提是产权,如果这批猪最终不属于员工自己,且新技术没有失败成本,那么员工只要用新技术赌一把即可,也就开始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是长期利益,因为缺乏产权恒定的支持。
面对质疑,牧原方面表示,员工获得的收益主要与所养批次的生产成绩相关,生产成绩越好,员工获得收益也越高,不需要承担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另外公司也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员工权益。
冯永辉指出,如果接下来猪价回升,那么问题不大,因为企业和员工都有钱赚,真正的挑战是价格持续下跌,击穿成本线。“核心是责权利要统一,员工在这个时候与企业共渡难关,未来等到行业好的时候企业一定要回馈员工。”
参考资料:
“猪茅”半年亏27亿,曾与员工对簿公堂!河南首富财富大缩水,身家曾超马云,时代周报,2023-08-18
猪价止涨回调,部分规模猪企逆势扩产,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8-17
牧原股份回应:“承包制”传言与现实不符,共创、共享是激励机制 不存在裁员,每日经济新闻,2023-10-09
负债1100亿,河南猪王急了,市界,2023-10-12
作者:余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