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商和生猪养殖企业之一,正大股份近期撤回其上市申请,称当前IPO监管和猪价行情对公司而言不是理想上市时机,将再择机上市。
自今年9月以来,已有鲜美来、德州扒鸡等多家食品企业主动撤回上市。业内人士指出,食品企业收益率较低、成长天花板明显、养殖业务风险性高等,是各企业决定暂缓上市的主要原因。供大于需的背景下,今年猪价行情仍处底部,降本增效的同时等待需求回暖,是养猪企业的普遍共识。
正大150亿元上市计划终止
10月8日,因正大股份及其保荐人提交撤回申请文件,上交所决定终止对正大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审核。
这已是正大股份第二次IPO未果。2021年5月,正大股份就曾向上市发起冲击,但未成功。2023年3月2日,正大股份再向上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正大股份在全国拥有87家现代化饲料公司,近200个种猪场、超过2000个规模化商品猪育肥场,曾祖代核心群接近1万头,祖代扩繁群超过19万头。
本次,正大股份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5.67亿股,募资150亿元,用于建设广东湛江生猪产业链项目、湖北咸宁生猪产业链项目等17个项目,并将其中的42.3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正大股份认为,上述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饲料产能、保障饲料品质,增强养殖规模效应,扩大屠宰产能,提高盈利能力,将有助于扩大各现有业务板块的生产规模,推动公司在生猪产业链的纵向布局,夯实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及综合竞争力。
正大股份证券部人员向媒体表示,公司撤回申报的原因之一与IPO监管收紧有关。
多家食品企业IPO近期撤单
8月27日,证监会发文称,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促进投融资两端动态平衡。自9月以来,包含正大股份在内,已有龙江和牛、鲜美来、德州扒鸡等多家食品企业从深交所、上交所撤回上市申请。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9月15日在答记者问时回应,市场传闻不一定全面、准确,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证监会、交易所IPO受理、审核、注册等相关工作没有暂停,不存在IPO‘关闸’情况。”
“近期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控制权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核实践中,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2月、3月,证监会曾向德州扒鸡提出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51项问题,向鲜美来提出增资、对赌协议、现金流等27项问题。不过直至撤回上市申请,二者均未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
而在今年3月,上交所也曾对正大股份的业绩、毛利率变化等进行问询,要求公司按第三方销售价格模拟测算的业绩,说明公司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并提问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和合理性。
今年7月,正大股份回复称,2021年和2022年实际业绩能够满足公司选择的“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8亿元”上市标准。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在于,受猪价影响,公司生猪养殖板块亏损,拉低了屠宰业务板块毛利率。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新京报记者分析,食品企业的收益率较低、成长天花板明显是食品IPO企业近期集中退场的主要原因。而作为全球最大农业企业之一正大集团的中国业务分支,正大股份IPO规模巨大,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明显,但与当前提振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方向相比,正大股份主营的农业业务经营风险较高,的确不适合现在推动巨额IPO。
养猪企业正“等风来”
对于撤回上市申请,正大股份证券部人员指出,除IPO监管外,猪价下行是另一原因。行业处于猪周期底部,不是理想上市时间,如果猪价回暖,可能会考虑重新申报。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正大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18.8亿元、456.92亿元、464.58亿元,实现净利润20.11亿元、75.71亿元、5.05亿元。2022年上半年,正大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8.15亿元,实现净利润-23.95亿元。
作为盈利关键的毛利率,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正大股份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8.49%、46.46%、8.45%和-17.12%,其中商品猪毛利率分别为25.32%、43.05%、6.42%和-18.57%。正大股份指出,商品猪毛利率后期不断下滑主要是国内生猪价格受“猪周期”影响所致。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新京报记者,正大股份此时打退堂鼓是正常的,“年内猪价曾在8月初涨到17.5元/公斤,现在又落到了15.5元/公斤左右,低于养殖成本线,也远低于年初大家对猪价的期待。”猪价行情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对于猪的期望不高,给相关企业的融资带来难度,致使融资结果达不到预期。
冯永辉指出,年内猪价偏低的原因在于供需尚未匹配。一方面,消费仍在复苏阶段,猪肉需求还没有预期旺盛。另一方面,各大养猪企业前两年都在融资扩产,相关产能投产后,养成的商品猪多集中在今年投放到市场。市场规模下降,但出栏增加,致使猪价难有起色。
行情走低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大北农、唐人神、天邦食品、*ST正邦等多数上市养猪企业净利出现亏损,增收不增利。二级市场对猪肉概念股的热度也有所冷静。新京报记者结合东方财富数据计算,今年年初至10月11日,猪肉概念指数已下滑约10.86%。10月9日,养猪老大牧原股份的股价一度下跌超7%。当时市面传言,猪价压力下,牧原股份具有明显优势的自育自繁自养模式将被调整,内部将实行承包制度。
当日,牧原股份召开会议回应投资者称,网上传播的牧原承包制内容,与公司实际情况在概念和实际运营上有一定出入。目前公司试行的是共创共享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共创共享的合伙人。通过竞聘方式筛选优秀员工养更多的猪,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过去工资加奖金的基础上,扩大奖金激励范围,猪养得越好,奖金拿得越高。
冯永辉指出,在养猪行业内,有一项重要指标PSY,即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母猪产仔后,一窝猪仔能活下多少头,是没有办法用机器替代的,主要还是靠人工环节的养育。猪价较低,一线员工生产积极性也不高,通过承包制,拿出一部分利润分给员工,刺激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成绩,存活率更高,要付出的生产成本就会下降。成本下降也将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
“当下环境中,养猪企业要想活下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谁有更低的成本,谁就比竞争对手更有活力。牧原尝试的承包制,也是在寻找一种不减产、不裁员的情况下,变相降低成本的办法。”冯永辉表示,养猪企业现在主要还是在一边降低成本,一边等待消费需求回暖。除探寻更多降本增效的新路径外,将产业延伸到食品下游,或者通过鸡猪双养等多产业布局也能平抑风险。对于后续猪价走势,冯永辉判断,伴随季节性消费需求回升,春节前猪价将有所回升,应该可以到成本线以上。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王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