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有一份免费的10万元泰康人寿医疗重疾险还没有领取……”近日,四川成都的曾先生接到了一个来自外省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称曾先生在该公司有一份重疾险需要他进行领取。因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曾先生对此并未理会。然而接下来,曾先生却接连多次收到了不同电话号码打来的同样内容的电话骚扰,令他不胜其烦。
免费赠获保险?模糊话术可能暗藏套路
曾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曾经购买过泰康人寿的保险产品,但在电话中,营销人员话里话外暗示该重疾险为免费领取,因此,曾先生第一感觉是诈骗。在被多次骚扰后,曾先生询问了泰康人寿的保险代理,对方表示是可能是广告,自己也曾接到过。难道真有“免费的午餐”?记者随后也咨询了一名泰康人寿的工作人员,对方却表示,据他所知,目前该公司并无免费的10万元重疾险产品,营销人员言辞模糊的话术下可能暗藏套路。
记者在网络上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在某投诉平台上投诉称,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的引导下,领取了免费或保费较低的赠险,在体验期结束后被自动收取高额保费。一名来自深圳的消费者就表示,客服打电话推荐时表示完全免费的保险项目,在领取后一段时间就开始自动扣费,到其发现时已经扣款6次,共计235元。
记者咨询的另一名保险公司从业人员表示,正规保险公司的免费赠险主要为短期的意外险,而重疾险、医疗险这类险种由于保额较高、理赔风险高等特点,从保险公司自身风险控制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来讲,一般很少存在免费赠险的情况。这样的赠险可能是保险公司用于吸引客源的噱头,进而引导客户在体验期结束后付费续保或投保其他保险。此外,涉保险类的新型骗局也在全国各地高发,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冒充保险公司人员,假借免费赠险、退保等借口行诈骗之实。
事实上,此类行为可能存在诱导销售、虚假宣传等问题,已经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并多次出手整治。2020年12月,原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就“首月0元”“首月1元”等欺骗投保人问题,对多家保险经纪公司予以通报;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套路”营销行为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等“套路保”行为。2022年3元,因设“1元保”套路消费者,“悟空保”被原银保监会立案调查。
“保险电话轰炸”频频出现,骚扰背后恐涉侵权
而对于令曾先生感到不满的电话推销,记者也致电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全国服务热线——95522,接线客服表示,如果消费者曾购买过该公司产品,或在一些网页或软件上浏览过相关保险产品广告,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就可能通过这些途径获取消费者的联系方式,在后续安排销售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进行联系。如消费者不想受到打扰,可以致电客服热线进行屏蔽处理,未来将不再收到来自该公司的电话推销。
保险公司这样的做法是否合规合法?四川炜烨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小航表示,手机号码属于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须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在常规情况下,无论消费者是曾购买过公司产品还是浏览过该公司的广告页面都并不等同于同意平台或企业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如果未经他人同意,保险公司随意收集、拨打电话,是对他人个人信息的侵犯,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达到入刑标准,构成犯罪。
除了法律条文的规定,近年来,规范保险电话营销的监管政策也层出不穷。早在2010年,监管部门就发布通知对保险电销市场进行约束和规范。工信部也曾在2020年发文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
“电话轰炸”的受害者也不仅是消费者。“这种广告会给我们起到负作用,会让消费者感到厌烦。”一名保险业内人员无奈表示,一些不规范的电销行为影响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也严重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致使一些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谈“保险”色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