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抒颖 广州报道
李长江终于还是离开了碧桂园服务。
在兄弟公司碧桂园官宣境外债启动重组的同日,碧桂园服务发布公告称,李长江因需投入更多时间在家庭、子女教育及个人其他事务而辞任集团执行董事、总裁、授权代表,原首席战略官徐彬淮接任。此外,黄鹏也被委任为执行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同时继续担任首席财务官及联席公司秘书。
李长江为碧桂园服务效力了12年,历经这家曾经的头部物企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市敲钟、“市值王者”以及“并购狂人”等阶段。如今,随着兄弟公司步入出险阶段,碧桂园服务前景未卜,李长江选择下船。
在离开碧桂园服务这艘大船之前,李长江的离职传闻已不断发酵,对于他的离开,市场和投资者见怪不怪,这不过是一次尘埃落定。
但是,在离职传言甚嚣尘上之时,李长江的行为也为外界所关注:他在今年7月套现减持碧桂园服务的股票,其时正值碧桂园服务实控人杨惠妍家族捐赠股份、碧桂园陷入流动性困难的开端,李长江的操作不免引人讨论与猜测。
在离任总裁之后,李长江对外回应,“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如我所愿。让位优秀的年轻人,公司未来会更好。做好顾问新角色,我仍是碧服一兵。”正如李长江所期待,他的走或留,对碧桂园服务或不会带来长远的影响。但行业大变局之下,碧桂园服务的破局之路任重道远、行更不易。
清仓式减持
自2018年碧桂园服务上市以来,李长江这些年颇为高调。
由于碧桂园服务实控人家族谨慎行事鲜少露面,物业服务行业又曾备受资本市场关注与追捧,众多物企都在比拼新故事,出于市值管理等原因,碧桂园服务需要有对外发声的窗口,李长江就是最好的角色。
过去这几年,碧桂园服务走出了区别于其他物企的发展路径,在行业对收并购审慎之时以市场高溢价出击跑马圈地,在增值服务不被看好的时候坚定做大做强。这些战略未必由李长江所指定,但他是坚定的“吹擂派”,也不免与其它物企高管“针锋相对”,他一直是碧桂园服务战略忠诚的拥护者。
在这次离职之前,李长江最近一次引发市场热议,是在今年7月减持碧桂园服务的股票。
7月19日,据港交所文件披露,李长江分两笔合计减持碧桂园服务322.79万股股份,套现2824.7万元。当月月底,碧桂园服务实控人杨惠妍宣布将捐赠价值近59亿元碧桂园服务股份,用于支持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等公益用途。
其时,碧桂园出现流动性危机已有苗头,李长江的减持加上杨惠妍的捐赠,资本市场质疑声四起。
李长江回应称,他减持股票是因为个人有必须偿还的借贷,而且卖出股份后所获资金不足以还清相关款项。
李长江在碧桂园服务上市后,曾6次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股份,一共购入128.3万股,合计耗资6095.4亿港元。而根据港交所的股权披露,买入相关股份的平均价介于39.8港元/股至52.63港元/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李长江增持碧桂园服务股份的资金并非全部自有,也有部分来自于杠杆,这也贴合了李长江的说法。
在李长江减持的同期,市场开始传出李长江即将离职的消息,尽管李长江本人及碧桂园服务均未对外正式回应,但今年8月,李长江缺席碧桂园服务的中期业绩会,让这一传言有了几分可信度。
在敏感的时间节点减持,资本市场将李长江的行为理解为“跳船”。而无论李长江本人如何辩驳,市场当然不会接受——在此之前,另一家头部房企的高管也曾用类似的说辞解释过同样的行为,李长江这一次减持,不过是撕开了碧桂园服务经营局面的冰山一角。
让位年轻人
离开碧桂园服务总裁之位后,李长江在朋友圈回应称,“十二年,一个小轮回。在一线面对过问题,在高处看见过风景。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如我所愿。感恩我的兄弟老谢,感恩我尊敬的惠妍主席。感谢碧服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的奋斗,给了我退下的光荣。谢谢同行兄弟姐妹过往的关照,行业会更好,碧服会更好!”
李长江的接班人,是徐彬淮。他在碧桂园服务已经服务7年,曾先后任职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多个市场营销职位,美国总统轮船有限公司北亚区市场部负责人,以及罗兰贝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据行业人士表示,徐彬淮获邀加入碧桂园服务,是希望借助其多元的战略管理背景,为传统物业管理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突破。过去7年里,他为碧桂园服务拟定上市前后的企业发展战略,打造适合物业场景的“私域”流量打法,带领碧桂园服务社区生活服务事业群开疆拓土,还主导了数字化转型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运营提升等战略项目。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碧桂园服务最重要的板块,碧桂园服务要求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进行精益化塑造,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聚焦客户体验,批量处理常规业务、解决差异化需求,全面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物业“数字化转型”更多是“看上去很美”的业务,在建设初期,它将是重投入轻产出的领域,这对当下的碧桂园服务,是沉重的包袱。过去几年,碧桂园服务在战略上的特立独行,也让其陷入了如今之境地。
回溯这5年的上市历程,通过一系列“凶狠”的收并购,碧桂园服务规模水涨船高,市值也随之飙涨,2021年年初,其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并长期超过兄弟公司碧桂园。
直至2022年,市场环境调转直下,碧桂园服务大规模的收并购并未为之带来相应的收益,李长江才在业绩会上公开表示,“碧桂园服务大规模的收并购已经结束,由过去的规模要向质量型转变,这就是我们内部做的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观点,落后于同行数年。早在资本市场追捧物业股的初期,冷静的物企就不断强调,物业企业收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是资本对赌导致物企压降成本,从而忽略了服务品质甚至损害了资产本身,碧桂园服务之后的业绩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2年,碧桂园服务实现收入413.66亿元,同比增43.4%,毛利102.57亿元,同比增15.7%,整体毛利率降幅达5.9个百分点,降至24.8%,而归属股东净利润19.43亿元,同比减少51.8%。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服务业绩有企稳迹象,但应收账款的增加以及兄弟公司的舆情都困扰着它。
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碧桂园服务管理层人士强调,公司与碧桂园完全独立,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与业务与关联方和控股股东完全隔离。黄鹏指出,公司会做好乙方,配合甲方保交楼,协助兄弟公司化解风险和舆情。同时,也会严格遵守法律底线,遵守上市规则,确保两家公司业务和财务的独立,不会做任何利益输送行为。
这番发言,并不能让外界服下“定心丸”。地产业务走弱,物企不会变好,碧桂园服务也不免遭遇困局。在实控人及高管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期间,碧桂园服务的市值从2000亿跌至200多亿,显示投资者对之已无过度期待。
这也让行业真切地感知到,物企的发展真谛,的确应是对资产和服务的尊重,而非其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