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 深圳报道
走进大华银行位于香港中环花园道的办事处,人们会有些错愕,这似乎与想象中的金融机构布置不一样。
过道的墙体上挂满了画作,色彩斑斓、笔触各异,置身其中仿若在游览一个小型画廊。银行员工告诉记者,这是历届大华银行水墨艺术大赛的获奖作品。时值中秋佳节,其中一个获奖作品还被大华银行制作成灯笼样式,在灯光映衬下,山水之景犹现眼前,游鱼更是栩栩如生,在社交媒体上“吸粉”无数。
往前几步,是大华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叶杨诗明的办公室。走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字画,“创新金融 引领未来”八个大字出自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赵善铭之手。环视整个房间,花瓣装饰的复古斗柜、贵妃醉酒的江南苏绣、或写实或抽象的绘画作品,无不彰显出房主的艺术品位。
作为一名跨界者,金融和艺术既是叶杨诗明的人生关键词,也是她双重身份的重要标识。在银行领域深耕三十余载,叶杨诗明可谓荣誉加身,先后获得了“全球零售银行家领袖奖”和“2012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等奖项。同时,自小钟爱艺术的她也在大华银行重拾艺术理想。2015年,叶杨诗明带领大华银行成立大华银行“艺·坊”,致力于将艺术推动至社会不同阶层。如今,她也是香港M+购藏委员会成员以及M+董事局成员。
大华银行也走出了独特的“金融+艺术”道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叶杨诗明表示,大华银行从1980年代开始在新加坡举办绘画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42届。“我们的绘画比赛从新加坡开始,逐渐发展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而在大中华区,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我们就相应地推出了水墨艺术比赛。”
她告诉记者,大华银行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第一是艺术,第二是儿童发展,第三是教育。“我们有自己的画廊,这个比较特别。好多人都会问,为什么银行要做画廊?其实我们不是通过画廊去卖画,而是希望通过艺术让客户知道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只有先欣赏别人的文化,才可以与合作伙伴交流。”在叶杨诗明看来,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媒介。
大华银行总部设立于新加坡,是新加坡本土三大银行之一,至今已拥有近90年的经营历史,业务遍布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伴随着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迈进下一个十年,长期深耕东盟的大华银行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大华银行的一份报告,超过7成香港企业有意于未来3年内在进行跨境业务拓展,特别是大型企业,而最受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为中国内地和东盟。谈及东盟的投资吸引力,叶杨诗明表示,东南亚人口约6.7亿,年轻人口众多,这意味着当地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工、人才以及消费市场。
她认为,在企业走向东盟的过程中,许多金融需求将被释放,包括结算、融资、贷款等。
对于大华银行而言,“我们希望对企业的帮助是可持续的,而不是我们介绍一单交易给你,做完就结束。我们希望为客户提供服务,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客户从中国落地到东南亚之后,他们在当地的业务拓展长远来说是可持续的。” 叶杨诗明表示。
企业应“可持续地”走向东盟
《21世纪》:我们先谈谈全球投资市场的变化。大华银行一份报告提出,超过7成香港企业有意于未来3年内在进行跨境业务拓展,特别是大型企业。从投资目的地来看,最受青睐的地区分别是中国内地和东盟。请问作为投资市场,中国内地和东盟分别有什么吸引力?
叶杨诗明: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中长线来说,中国始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产业链也覆盖了原材料供应、零售消费,以及高端科技发展等不同领域,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认为,我们的客户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除了把握以前传统的欧美市场,也要发展好中国市场。
东南亚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人口约6.7亿,且年轻人口众多,这能供应更多的劳工、人才以及消费市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东盟国家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注意到,如果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发展一个新的生产线,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新加坡更是东南亚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说是东盟、东南亚的“领头羊”。
《21世纪》:青睐东盟的不只香港的企业,还有大湾区内地企业。根据大华银行的研究报告,近六成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于未来三年考虑到东盟开展或进一步拓展业务。近年来,大湾区企业发展快速,据你观察,这中间产生了哪些金融需求?
叶杨诗明:以前大湾区主要发展传统产业,比如轻工业。而现在,特别在深圳,大湾区聚焦于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也刺激了创投的发展。
正如刚才我提到的,在人才和劳动力方面,东南亚有许多年轻劳动力,且东盟里有很多华人,文化接近,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会更容易在当地找到合作伙伴,比如供应商和客户。
从中长线来说,这个过程会产生很多新需求。比如资金和现金流,包括结算、融资、贷款等。有很多的银行正准备迎接这个机遇,迎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户。当它们进入东盟的时候,大华银行作为东南亚一个非常重要的银行,会有很多的业务配合。
《21世纪》:香港作为传统的中间人角色,你认为它在大湾区企业走向东盟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叶杨诗明: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这个开放型市场,任何的国际企业、中国企业的资金要“引进来”或者“走出去”都非常自由方便。并且香港的税率低,法制清晰,很多中国的客户都希望在香港设立资金中心,帮助他们“一站式”解决问题,比如当他们发展东南亚业务时,可以更方便地兑换。
《21世纪》:这几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始强烈地意识到加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大华银行对此提供了哪些服务支持,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方面?
叶杨诗明: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在大华银行,我们针对不同的板块、不同的产业,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帮助,包括寻找买家、客户,以及为他们提供点对点的融资方案。
现在大家比较重视绿色金融,新加坡政府也在非常积极地推动绿色,以及排除greenwash,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处理。
我们希望对企业的帮助是可持续的,而不是我们介绍一单交易给你,做完就结束。我们希望为客户提供服务,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客户从中国落地到东南亚之后,他们在当地的业务拓展长远来说是可持续的,不但能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也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1世纪》:中国正在坚定地走“碳中和”路线,中国内地很多银行也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中间有哪些合作机会?
叶杨诗明:其实合作机会有很多。在我看来,银行之间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互补、共融。
中国的银行规模非常大,当我们东南亚的客户有业务要在中国内地拓展时,需要中国的银行提供帮助。而当一个客户去到东南亚时,大华银行可以和中国的银行一起配合,从上游到下游,点对点、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通过和中国的银行合作,我们一起为企业提供在岸和离岸的服务,相互之间实现互通。
这中间有很多商机,大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贸易融资方案,共同降低外汇等外贸风险。
人民币交易还需扩大规模
《21世纪》:RCEP在今年6月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这些政策环境下,您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发展机遇?
叶杨诗明:我认为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多精力去为这件事做准备。近年来我们看到人民币利率持续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也在下调。主要是希望放松整个市场,推动更多的生产和产业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国际贸易传统上还是更多地用美元交易,但如今大家也都注意到,要开始分散风险。
对于大华银行而言,我们也做出了尝试。早在2021年,我们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全资子公司均获批成为人民币/印尼卢比特许交叉货币做市商银行,让企业直接通过印尼卢比和人民币进行交易。当然这只是一个起步点,我们还需要建立规模,继续往前走。
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发展趋势还需要双方政府互相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人民币会一步一步开放,这样才能让更多客户愿意把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的货币。
艺术是非常好的沟通媒介
《21世纪》:据说你本人从小就喜欢艺术,小时梦想是成为一名话剧演员。而大华银行也非常重视艺术收藏。大华银行在2015年成立大华银行“艺·坊”,主要进行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来大华银行“艺·坊”发展情况如何,以及如何与香港的艺术发展相融合?
叶杨诗明:在1980年代的时候,香港曾被称为“文化沙漠”。我们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艺术并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参与?如何才能让不同社会阶层、年龄层的华人,特别是小朋友发展艺术兴趣?在这种理念下,我们开始成立大华银行“艺·坊”,希望让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机会接触到艺术。
大华银行其实从1980年代就开始在新加坡举办绘画比赛,到今年已经举办到第42届。这个绘画比赛从新加坡开始,逐渐发展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而在大中华区,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代表,我们就相应地推出了水墨艺术比赛。
同时我们开始通过比赛和展览,以及和不同的NGO、慈善机构合作。我们发现,艺术还有治疗效果,可以帮助病患儿童通过艺术得到舒缓。
大华银行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第一是艺术,第二是儿童发展,第三是教育。我们有自己的画廊,这个比较特别。我想好多人都会问,画廊一点也不赚钱,为什么银行要做画廊?
其实我们不是通过画廊去卖画,而是希望通过艺术让不同的客户更明白如何走出去。只有先欣赏别人的文化,才可以与合作伙伴交流。大家需要共同明白一个理念,而不是“我赢你输”。我想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媒介。
《21世纪》:你同时也是香港的M+董事局成员。作为一名金融和艺术的跨界者,你认为金融和艺术有哪些相通之处?
叶杨诗明:以前传统的银行业务只是存款、贷款,银行的角色就像是贷款人。如今许多产品都有创新,无论对公对私。
传统上,人们说金融从业者一定是左脑更加发达,因为金融和数据相关,但其实数据应当怎么展现,应当怎么创造一些金融领域的新产品、新方案,都需要创新思维。而学习艺术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右脑得到平衡发展。当右脑去想一些新思维时,我们才能思考出一个新框架。我们相信通过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可以帮助刺激人们的不同想法。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半年前,我由于工作原因到新加坡出差,期间我去听了一场钢琴演奏会,遇到了一位年轻的钢琴家——蓬密察,他是一个泰国人,但住在马来西亚,那次恰好到新加坡演出。 我觉得这和大华银行很有缘分。因为我们是东盟领先的银行之一,在马来西亚和泰国,我们也是当地最大的外资银行之一。看了他的演出后,我就在想,他有没有兴趣到香港演出。作为香港管弦乐团的董事局成员,我把他引荐给乐团的艺术总监,我和他说,你自己去看看他水平如何吧。他后来说,非常厉害。
今年也是香港管弦协会有限公司成立50周年,香港政府会组织乐团到泰国曼谷进行交流。我认为这将是一次非常美妙的合作。我们会支持这位钢琴家和同样来自泰国的小号手在乐团演出,他们将于10月18日参加在香港举办的pre-tour concert,三天后的10月21日,整支队伍会到曼谷表演。
我很开心,因为我感到真的可以参与推动香港在东盟的发展,将艺术家带到当地演出。他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我想既然他可以冲出东盟,来到香港又再回到东盟。我们作为东南亚的领先银行之一,有没有办法带领我们的客户一起走向东盟?
女性的优势
《21世纪》:女性在金融领域和艺术领域,预计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对跨界金融和艺术的女性,你会给什么建议?
叶杨诗明:在我看来,现在女性一点也不弱。在银行业,我很多同行都是女性。其实在香港,女性可以说在金融业支撑起半边天或大半边天。在银行、保险、投资等领域,都有很多女性。我想这是女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的结果。在艺术界,女性一样不弱。M+博物馆馆长就是女性,香港艺术馆总馆长也是女性。我想,其实香港人很幸运,男女同工同酬已差不多达到了。
《21世纪》:您曾经获选过“2012年百名杰出女企业家”,对女企业家,你又会给什么建议?
叶杨诗明:要谦虚、不断学习。女性更加仔细,可以有很坚决的处事方案,同时又很温柔和细心,这是我认为女性的优胜所在。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策划:于晓娜
记者:何柳颖
编辑:李艳霞
监制:朱丽娜
视频剪辑:袁思杰
设计:白宇航、黄丹虹
审校:于长洹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梁俊斌、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张然、唐双艳、吴婉婕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