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晨
被寄予厚望的中秋国庆“双节”旺季不及预期,这其实也是有预期的。
渠道在“猛药”之下,高端量价疲软、次高端分化明显、消费价位下移、终端备货意愿不强......种种迹象显示,市场修复仍需要时间。
虽然,这个“双节”没能一扫颓势,但市场的宏观“基本面”的向好是明显的。
9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0.2%,已回升至50%以上的扩张区间;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增强;其中,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上升明显。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较2019年增长1.5%。
此外,“双节”期间,全国服务零售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53%,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消费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
制造业指数显示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而出游和零售情况又是消费“风向标”。
当然,这种恢复性增长是不均衡的、中心化特点明显,传导至酒业消费仍需要时间;不过,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市场的“拐点”能加速重塑消费信心;而如今消费市场最缺少的就是信心。
回到酒类消费市场,近期也有不少的利好消息。
在传播面,茅台打造“中秋、国庆大IP”形成了旺季的“茅台热”现象;五粮液与四川航空、金熊猫奖、央视秋晚三大顶级IP跨界联名赚足了曝光量。
在销售面,郎酒在“双节”后晒出了行业首份“三季报”:前三季度,郎酒商家扫码出货数据超过2022年全年。
“头部”品牌的拼劲儿、名酒企业的成绩和行动,都释放出对产业的信心。
诚然,酒业仍处于挤压式、去库存、调结构的调整期,毕竟破除沉疴顽疾并非一日之功;但市场环境的“底部”已经显现,等信心筑牢就是“反攻”之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