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王忆 武汉报道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悉,今年1月至8月,湖北自贸区进出口总值935.3亿元,以全省0.06%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3%的进出口值,成为新时代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湖北自贸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包括武汉、宜昌、襄阳三个自贸片区,打造“313N”开放格局。今年以来,湖北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出系列聚焦企业发展、产业所需的政策举措,覆盖产业升级、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不断增强口岸服务能力。
在产业升级方面,湖北自贸区充分发挥不同片区的产业、人才、资源优势,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其中,宜昌片区瞄准生命健康产业,重点构建医药产业链条,例如,截至今年八月,宜昌生物产业园已投产企业276家,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
襄阳片区将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作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发展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落实“四港一区”平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襄阳片区已拥有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两个千亿元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3家。今年前4个月,襄阳片区进出口值突破15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实现进出口包裹270余万件,进出口贸易额4.83亿元。
武汉片区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加强与海关、税务等部门以及机场、港口等单位协调联动,发挥自贸区辐射带动作用。《2023年8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显示,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同比增长20.4%,增幅位于全国主要港口第二,成为全国港口20强。
在营商环境方面,湖北自贸区以数智化转型为基础,打造多个服务企业营商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该区上线RCEP优惠协定税率智能查询系统,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今年第一季度,自贸区武汉关区RCEP项下进出口货物通关顺畅,湖北外贸企业享惠货值达5.23亿元,同比增长74.7%;同时搭建保证金单证电子化平台,让企业享受全流程线上办理保证金收退业务,办理效率提高7成,办理时长较过去缩减75%。
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湖北自贸区位列第9,较上一年度攀升一位,得分由上年度的78.74提升至80.42。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级层面,武汉自贸片区创新指数位列第9,襄阳自贸片区位列第25,宜昌自贸片区位列第32。作为湖北自贸区“核心区域”的武汉,与同处GDP第二梯队的成都相比,仍有差距;襄阳和宜昌创新指数排名较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云新在《湖北自贸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机制研究》指出,目前湖北自贸片区产业发展重点差异大,产业分工协同联动不足。“湖北自贸区各片区产业发展战略目前仍处于单点突破状态,整体产业战略协同和分工协同有待深化。产业结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贸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基于“武汉‘一城独大’,宜昌、襄阳‘两翼驱动’带动能力不足”的现状,李云新还指出,湖北自贸区在全方位统筹协调三大片区间内外联动、区域协同中仍面临着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缺乏合力、管理碎片化等问题,“武汉片区虽然是湖北自贸区的建设中心,但是仍面临辐射范围小、市场开放度低等问题。”
因此,李云新建议,湖北自贸区应依托重点产业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带动湖北跨境贸易全域发展。例如,培育一批跨境电商领头型企业,致力于建立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和产业孵化基地;应用区块链技术来突破跨境电商在质量、信用和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供跨境物流的有效监管,建立商务历史信用信息库等。
“湖北自贸区还应不断深化武汉片区科技创新与自贸区体制创新的双自联动,带动沿江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应加强在创新驱动产业联动上的发展决策与战略部署,把握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推动区域自贸区协同联动发展。”李云新表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