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跟钱相关的东西,图片中这本书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近年来最好、最具原创性的理财类图书。”
但其实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金钱、人性,与自我平衡的真相。
有些穷人每年会花400美元去买彩票,但他们却在急需用钱时拿不出400美元。作者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只是当他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这些人眼中只是无法实现的梦想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我倒觉得,就算他们没有把这些钱花在彩票上,也同 样会花在对改善自身状况没有帮助的事情上。行为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只是当一个人认为生活永远不会发生改变时,他的认知是很难得到纠正的,那么行为也会如此。
有些事情值得尝试,也有些事情并不值得去冒险,一个人当前对风险评估的能力,取决于他把哪方面看得更重。
有人赢在运气上,也有人输在了风险上。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时,会担心把运气当作成功的一部分因素,是对他人不够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因此绝口不提运气的成分;
当然,当有人把你的小有成就归因于运气时,你同样会感到低落、沮丧。但是运气和风险的确同在,就算不被表达出来,也还是存在。
作者在给他刚出生的儿子写的信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不是所有贫困都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
任何人和事的成功和失败都不能被简单归因,同样,任何事情也都不能自以为是地去对其解释和掩饰。我们都需要承认,事情的真相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或糟糕。我们对人和事的认知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是需要量力而行的,当一个人的目标不再以自己的现状为基准、而是希望和别人一样富有时,攀比也就没有天花板了。
复利能够在非常多的方面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财富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作者认为致富和守富完全是两码事,致富有乐观、冒险、运气,自然也少不了努力的成分,但同样的这些因素却无法让你守住财富。守富需要你是长期主义,且小心谨慎、懂得规划、保持平衡等可持续的习惯。
真正的财富是没有被花掉的那部分,而不是看起来能够彰显贵族身份、被你挥霍出去的那部分。
我们的物质需求由欲望决定,当你赚钱的欲望和消费观相当时,就意味着你很难存下钱。也就是说,提升储蓄率,才是真正存下钱的原因;能致富、却无法提升储蓄率,那么赚再多钱,守富也依旧是件艰难的事。
如今各个国家的人均寿命都在增长,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关注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70岁后依然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现实。
因此不论健康与否,我们都要在晚年拥有至少能够支撑我们独立生存30年甚至更久的存款。这其中大概需要包括医疗、养老、保险、护理以及其他服务项目的支出部分。
人在年轻的时候很难想象、也很少会想象晚年生活现实的样子,更多的是在展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但要想期待变成现实是需要做出巨大努力的。
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对于未来的规划,以及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世界在变、社会环境和生存规则也在变。
每个人都无法预测自己未来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我们能够把握就是现在,按照当下的现状去对未来做出对未来有益的规划。
但我们要知道,这些规划不是极端的目标,因为我们未来也有可能会改变策略。只不过做个长期主义者这件事,不能动摇。
尊重一切都在变化的本质,接纳自己需要不断接受自己正在变化的事实,我们就会做到活在当下,并且能够持续做出长远考虑对自己来说真正有益的决策。
理财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持续做出必要的改变,人生就会在复利效应的作用下持续受益。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去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理财部分。
你可以分析他人成功的投资经验、可以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表示赞同,但不要在不同背景不同状况下去效仿人家已经做出成就的行为,同样的游戏规则不会在任意时间向所有人开放,你也未必就了解全部真相。
盲目效仿已经成功的人,在投资领域,是很难达到与他人类似的成就的。个人认为这一点放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
我们的思维是有缺陷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知、感受,以及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但是人们却会对这些自己原本并不了解的部分进行填充,以求得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论过度悲观还是过度乐观,人们总是会乐此不疲地对那些自己不了解全貌的事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当大多数人都在做这件事时,世界的呈现就是由所有人希望展现的部分拼凑而成的。
如果我们自身没有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可能就会什么都相信,那你认定的事实,很可能就是别人希望你相信的样子。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流畅,也的确不是什么都精通,这样思维才会在严谨、谦卑的态度下变得更加值得信任。
当一个人对某领域,或某方面知识完全不了解时,通过获取他人提供的方法论、原理等相对系统的呈现方式,或许是最容易掌握一些重要信息和概念的。
但身处这个行业的专家会每天把系统知识套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吗?不会的。他们会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在一篇《医生如何去死》的文章中,提到了医生在给患者推荐的临终方案,与自己面对死亡时的区别。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对患者进行救治、给出合理的应对方案,但他们自己在面对死亡时却不会如此。
有时你会看到别人给你的建议和他们自己的做法完全不同,但这并非不合理,有些伴着成熟思考而给出的建议,相比当事人自己的做法,会更加经得起推敲。所以没必要去拿“他们自己怎么不这样做”来为自己声讨。
那本书作者基于对金钱、人性的探讨而指出的真相与指导建议,也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状况来进行思考与决策。
1、缩减今天的购买欲,就会创造未来能够选择购买的机会;
2、选择能让你睡踏实的理财方式;
3、要想提高投资回报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确保其长期稳定;
4、通过整体投资状况的评估来判断个别投资的表现;
5、利用财富来实现对时间的掌控;
6、比起你在他人眼中的财富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赏更重要;
7、存钱不需要理由;
8、运气和风险是共存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9、重视容错空间,它会让你更具接纳力,以确保你能享受到复利效应;
10、接纳世界和自己都会变化,避免设定极端的目标;
11、风险也意味着机遇和汇报,对风险敏感和评估的能力都很重要;
12、明确自己正在参与的游戏,不盲目效仿他人;
13、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作者的父亲40岁成为一名医生,一边读书,一边养育着3个孩子,因此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做急诊医生20年后,选择了辞职,突然改变了生活方式。
我们并不需要赚大钱,但我们需要拥有能够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买单的财务能力。当你被一份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时是否有提出辞职的勇气和底气。
在生活支出水平上,需要低于收入水平。如果欲望也跟着赚钱的能力看涨,那么收入再高,也不会提升储蓄率。
作者在生活中的娱乐项目几乎都是不花钱的,比如散步、阅读。他们选择了全款买房,他们也没有去买股票,比起高回报的投资,他们更看重心理上的安稳,和独立自由的感受。
查理·芒格说,“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而作者也是希望他们不必因为意外而不得不打断这个过程,所以他们只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他们为了自己能够在意外状况不断的大环境中一直拥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而存钱,这是谨慎、也令人感到心安的决策。
可以说,他意识到大量关于财富的真相后,却做出了最简单易行的投资策略,他的认知与思维,就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6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