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露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遂宁市分行
责任编辑|杨琪
编者按
四川省遂宁市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遂宁市各金融机构已推出了多维度文旅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金融与文旅产业发展融合度有待加强、全市服务文旅企业的担保评级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等挑战。为此,本文就强化融资培育、提升文旅企业抗风险能力、优化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助力遂宁市构筑“养心文旅名城”和区域文旅康体中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大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力度,助力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2023年4月起至2024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银联会同各支持机构联合实施2023年度“百城百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就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采取积极有效举措,各参与银行也结合自身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遂宁市也提出要奋力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
01
遂宁市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扶持企业、练好内功,稳步促进文旅经济复苏。疫情发生以来,出台《遂宁市支持中小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加快文旅产业恢复振兴十六条措施》《遂宁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服务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等7项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助力文旅行业企稳回升,遂宁市共93家文旅企业累计享受到政策奖补免资金4080.96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2020年底的79家增加至2023年一季度末的106家,排名全四川省第7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3.36%增长至2022年的3.5%;2023年1月至5月,遂宁市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45家,营业收入增速为22.9%,超出全省19.9个百分点,稳居四川省第一方阵;2023年春节,来遂宁市旅游的人数达28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5亿元,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人次水平的86%、综合收入的99.1%。2023年“五一”期间,全市开放的20个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4.81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04%,实现门票收入1142.905万元,同比增长89.36%。
攻坚项目、筑优业态,不断夯实文旅产业支撑。一是聚焦项目攻坚,围绕区域文旅康体中心建设,策划包装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558.3亿元。实施招大引强,引进祥源控股集团、剧好影视有限公司等知名文旅企业来遂考察投资。加快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近2年累计争取中、省项目补助资金8000万元,实际完成项目投资108.59亿元。二是抓牢业态融合,深化“文旅+康体”融合发展,打造船山智慧体育公园、螺湖半岛体育运动公园等体旅业态,在红海百草园、中国死海等景区培育药膳食疗、理疗保健、盐疗康养等康旅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海龙凯歌、宋井桃源、永和家园等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演艺,大型亲子实景剧《丝路神灯》2022年在大英县开演。创新发展“文旅+影视”,大英文化影视产业园建成投用,吸引四川剧好影视有限公司等6家影视企业入驻,完成院线电影《远乡》拍摄,电影《八角笼中》、网络剧《积极地生活》等剧在遂取景,院线电影《为了会离开的纪念》等10余部剧目成功签约落地。三是突出品牌创建,灵泉水乡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英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海龙凯歌、高峰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音湖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射洪市3536菊谷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深化营销、丰富活动,持续扩大文旅区域影响。一是以强化宣传营销提升区域影响力,借助央视及抖音、微博等媒介,加强旅游宣传与城市营销,形象口号“成渝之星 养心遂宁”深入人心,宣传视频《遂宁 一个遂您心愿的地方》登陆央视。持续策划“花满遂宁踏青季”“激情盛夏赏荷季”“秋风送爽消费季”“遂宁邀您来过年”等“四季精彩”文旅主题活动,有效聚集人气、拉动消费。推出的川渝主流媒体12小时大型联动直播活动,全网观看量突破千万。二是以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区域竞争力,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大赛、2022中国全民健身走大赛四川射洪站等20余项高水平体育赛事,线上线下累计参与超千万人次。三是开展文旅活动提升区域吸引力,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2023年遂宁啤酒龙虾欢乐季等主题营销活动200余场,新培育永盛湖露营基地、逸品天街等20余个网红打卡地,组织景区、酒店民宿、旅游餐饮、电影院等100余家文旅全产业链商家,在元旦、春节、五一等重要假期节点,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500余万元,实现1:10的消费带动,进一步提振文旅消费市场,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毗邻协作、携手同行,共建遂潼文旅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互融共编《“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签订《推动遂潼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遂潼两地共建“红色旅游联盟”发展协议》。二是加强文化合作。联动涪江流域、琼江流域沿线城市成立泛涪江流域文化战略联盟、川渝泛琼江流域文旅联盟,建立涪江流域考古调查联席会,推动文化艺术、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公共文化等领域全面合作,“成渝地·巴蜀情”文化活动累计举办30余场次。三是深化旅游合作。持续实施遂潼两地市民同城化政策,遂宁14个A级旅游景区对潼南籍游客实行免费或优惠政策,潼南4个A级旅游景区对遂宁市民免费。联合推出“魅力乡村游”“红色研学游”“名胜古迹游”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5条。联合举办、参加各类文旅营销推介活动20余次。
02
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遂宁实践
受疫情影响,大量文旅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销售不畅,出现短期资金困难,主要经营指标完成不理想等挑战。据调研,部分文旅企业希望金融机构能酌情考虑,对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同时,希望能对到期贷款实施展期或延期还本付息支持。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遂宁市分行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支持力度,促进遂宁市文旅产业链优化升级。
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助力文旅产业恢复发展。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保持文旅产业信贷投放良好增势。据估算,截至6月末,遂宁市文旅产业贷款余额283.41亿元,同比增长35.47%,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9.96个百分点,有效缓解文旅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有力支持了文旅企业持续发展。二是降低文旅企业融资成本。运用“支小惠商贷”和“助农振兴贷”财金互动政策产品,为小微文旅企业、旅行社、民宿、乡村旅游等文旅主体发展注入低成本资金,推动降低文旅企业融资成本。截至6月末,全市文旅产业市场主体贷款余额加权平均利率4.65%,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5个BP。三是强化延期、续贷政策运用。指导金融机构推广灵活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并通过展期、续贷等方式缓解文旅企业还款压力,支持文旅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纾困解难。截至6月末,全市文旅产业无还本续贷累计支持金额达216.38亿元。
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提振文旅产业融资信心。一是组织金融机构实地走访对接文旅企业和项目,宣传金融政策和专项产品,满足文旅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截至6月末,全市有贷款余额的文旅产业市场主体386户,同比增长14.35%。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走访文旅企业和项目185户,累计授信金额 216.59亿元。二是强化文旅企业融资对接。强化与文旅主管部门沟通,梳理文旅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组织全市文旅企业和项目开展现场融资对接会,对四川佑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34家文旅企业的64.25亿元以及课耕山居等34个文旅项目105.92亿元的融资需求强化配套和包装,做好金融服务与支持。全市金融系统对“海龙凯歌”景区文旅融合项目、大英县影视基地建设及文旅融合配套项目等7个优质项目签署合作,金额25.3亿元。为持续强化对文旅行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遂宁市分行联合市金融监管局指导有关金融机构在全市文旅发展重点区域设立三家文旅特色支行,着重加大对当地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创新专项信贷产品,保障文旅产业差异化需求。指导全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和投放力度,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文旅贷”“海龙凯歌贷”“乡旅贷”等10余种文旅产业专项信贷产品,满足文旅产业差异化融资需求。如遂宁农商银行推出“蜀信E贷”,最高授信额度50万元、最长期限5年,通过手机App操作,轻松实现“随借随还、秒到账”,利率低至3.45%,对文旅个人经营主体的利率还可额外下浮。建设银行将文旅产业作为该行六大重点领域之一,在贷款价格、拨备计提、费用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将文旅产业贷款新增列入KPI考核。遂宁银行推出的“遂心贷”等信贷产品,该行充分利用央行支小再贷款,重点加大对文旅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03
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文旅企业自身条件与信贷审批要求有待匹配。一是文旅企业“轻资产”与信贷审核“重抵押”有待匹配。文旅企业多依托文化传承、自然风光等国有资源,其资产结构以知识产权、经营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缺少土地、厂房等可用作抵押的不动产。有效抵押担保物不充足无法保证第二还款来源,导致文旅企业授信额度偏低,贷款获批难度较大。
二是文旅企业“弱管理”与信贷审核“重财报”有待匹配。地方文旅企业多为事业单位转制或民营小微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大部分文旅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规范管理问题。部分乡村旅游、旅游餐饮经营者不注重信用记录,因外部行政处罚、征信瑕疵、涉诉较多等原因导致银行内部评级不达标。部分营业主体纳税申报不规范或者未申报,无法通过银行目前主推的基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授信。如,三台县金喜登酒店有限公司由于纳税额度偏低,导致其在银行办理的税务贷未能成功获批。
三是文旅企业“弱风险抵抗力”与信贷审核“重风险防控”有待匹配。文旅项目具有前期投资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等特征。同时,文旅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季节性变化,易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抗风险能力较弱。
金融机构对文旅产业信贷资源配置有待均衡。一是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存在“垒大户”现象。据统计,遂宁市文旅产业贷款投放中,小微文旅企业贷款份额仅24.25%,较全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低10.02个百分点。银行信贷优惠政策多向中大型文旅企业倾斜,而综合实力弱、资金缺口大的小微文旅企业获得信贷支持难度较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普惠性不够。
二是缺少对文旅产业消费端的支持和服务。据统计,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在遂宁文旅产业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26.28%、69.7%,消费贷款份额不足5%。遂宁各银行仍侧重供给端发力,以发放文旅产业贷款方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诸如旅游、养生、休闲娱乐、购买文旅产品等需求端专项信贷需求,也忽视了以金融服务来提升需求端文旅体验、供给端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性,难以将银行机构资金流及其背后的物流、信息流等重要生产要素整合成大数据,投入到文旅产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上。
金融支持文旅产业配套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企业主体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旅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但银行反映较多小微企业经营信息、信用信息特别是外部融资信息难以掌握,传统财务报表真实性不高。目前,涉及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等各类信息,散落于工商、税务、金融、司法等部门,银行机构沟通协调和数据获取成本较高,不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银行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会制约其向文旅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样,文旅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沟通协调机制不够顺畅,信息不对称致使金融机构对文旅项目了解较少,客户储备不足。
二是无形资产评估、处置存在困难。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完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缺少统一、具体的实施细则,未设立权威性较高、公信力较强、评估结果较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也未搭建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平台,无形资产价值难以得到准确评估。同时,无形资产受众度相对于房屋等不动产的流转偏低,对于部分金融机构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业务,实际等同于准信用类业务,一旦发生实质性违约,金融机构仅能通过自身资源和渠道,有限地处理无形资产抵质押品,处理周期长、不确定性较大。
三是担保评级服务体系需要健全。由于文旅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但大部分申贷主体资本不足,难以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质押物。遂宁市融资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对象比较单一,加之部分还有反担保要求,对文旅市场主体融资形成一定阻滞。即便能提供抵押物,也由于文化旅游产业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投资项目的抵押担保难以准确评价,风险评估参照少,可操作经验欠缺,导致金融机构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
04
政策建议
强化融资培育,提升文旅产业企业抗风险能力。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的文旅企业融资培育机制,推动文旅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对文旅企业开展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金融知识等专业培训和辅导,引导文旅企业规范经营,培育合格贷款人,提升获贷能力。由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建立文旅企业融资公共协调机构,推进文旅产业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疏通“信息孤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信贷获得率。
优化金融服务,引导信贷资金合理配置。推动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等方式,精准对接文旅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文旅产业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信贷准入标准,提高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比重。持续强化重点景区和基础设施融资保障、加大文旅产业恢复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服务、创新符合文旅消费场景的金融产品、积极拓展文旅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完善配套措施,合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文旅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建议建立文旅产业风险补偿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容,提高风险金担保能力。强化“政银担”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各自优势,实现金融风险合理分担,同时要降低担保费率,降低文旅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议相关部门为文旅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经营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提供配套服务,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价值评估,为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经营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创造条件。三是各文旅企业要坚定信心、创新思维,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在新环境下有新作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