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亓周评 | 创新与信心:中国保险业冲刺四季度!

玖亓周评

玖亓周评

中秋国庆的超级黄金周已过,2023年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各行各业都要冲刺自己的KPI,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波浪式发展和曲折式前进的大背景下,以及9月经济指标景气程度回升,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在四季度的表现。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测算,假期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较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实现增长4.1%和1.5%,较疫情中的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71.3%和129.5%,消费在缓慢恢复,信心在缓慢增长,尽管社交场弥漫着各种躺平的消极情绪,但拼经济的惯性依然强大,从华为mate 60折射的民营企业韧性到音乐节背后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经济迎难而上,适应新的变化,并在变化中继续进击。

创 新

今年前三个季度,保险都有一个鲜明的关键词。

一季度是爆款,3.5%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大杀四方,超越收益率疲软且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成为资管市场的明星产品;

二季度是“降息”,基于利差损的长期风险担忧,监管出手干预并给出了过渡期,3.5%预定利率遂成为最后的狂欢;

三季度则是“降费”,原本以为强势不可撼动的银保渠道销售费用也迎来下降通道。愈演愈烈并且市场无解的“费差损”,终于等到了“有形之手”。

上述关键词之外,保险行业还完成了一系列问题险企的出清,中汇人寿、瑞众人寿和海港人寿纷纷成立,原来的“明天系”和恒大系被拆弹,整个行业用了三年多时间来消化“资本大鳄”糜烂的公司治理外部性成本。虽然还有些中小问题险企待解,但行业总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轻装上阵了。

至此,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降息降费和银保产品完成规模冲量之后,下一个爆款是什么?或者能够实现跃升,下一个赛道是什么?

养老金融始终是最有想象力的场景,虽然保险业一直在试错和耕耘,虽然个人养老金市场引入了银行、基金等混业竞争,但保险业始终是养老市场的关键角色,而非背景板。在这方面,保险业拥有太多可能,只是如何实现商业闭环,如何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还在探索之中。

创新是必须的。创新不必是改天换地、天翻地覆,每一个微创新累计起来都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并非是源于底层技术的突破,而是最大程度地衔接了本土人民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从而实现“互联网+”的赋能。保险也可以赋能到其他行业,从养老到医疗,从资本市场到风险减量,条条大路通“蓝海”。

信 心

深嵌于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之中的中国保险业,既有与之同频共振的一面,也有如何在稳增长中转型的一面。 三年来,保险业经历了从大个险到大银保的大幅变化,几百万代理人退出,3.5%利率主导了过去一年保险产品的狂飙,在“人身险卖不动了”和银保渠道增收不增利的夹缝中,如何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密钥,一直是这些年中国保险业的时代答卷。

All in 大个险和新银保为王,都有失偏颇,都是把保险这个最复杂的金融产品狭窄化,使得险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转圜余地。保险姓保,同时有着类似保本收益率的特征,并且延伸至线下衔接养老和医疗服务,这是保险独特的产品禀赋优势和场景比较优势,一旦形成护城河,将在金融混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到中国式现代化,小到活跃资本市场,对保险而言,都是大有可为。一方面,保险不断提升自己丰富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保障需求;另一方面,险资既是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形成科技资本的重要力量,对于需要长钱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季度只是宇宙一瞬,往往站在某一个碎片节点,人们倾向于总结自己,并绸缪未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以往我们熟悉的全球化规则和惯例处于剧烈的消解和变动之中,小院高墙和所谓的“近岸友岸”滋生,我们如何因应这种不确定性并从中捕捉到新的机遇,顺势而为、主动而为?

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等闲视之,往者不可谏,我们回不到过去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不畏惧变化,变化是阶梯,变化是活力,中国保险业身处变化之中,化“危”为“机”,弯道超车,是时代期待的答卷。

2023年第四季度已拉开帷幕,市场活跃度或明显增强,为了今年,也为了明年。

一周回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7024.html

      
上一篇 2023-10-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