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望北
从2000年成立至今,廊坊银行已走过23个年头。
这段时间里,廊坊银行经历了萌芽期和爆发期,并因运营规模迅速增长,而一度被视为国内银行业的“传奇”,但眼下,这份荣光已不复存在。
近几来,廊坊银行营收与利润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以2022年为例,其资产总额虽保持增长,但营收与利润却明显缩水,其中,后者更是近乎“腰斩”。
从被奉为“传奇”到跌落“神坛”,廊坊银行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9年,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对公业务收缩,利润下降等诸多因素,廊坊银行提出零售全面转型战略,但这会是“自救”的良药吗?
01
业绩下滑
2022年,廊坊银行业绩跌出新高度。
据零点财经统计,2017年之前,廊坊银行处于高速增长状态,2018年开始,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反向其下。
具体而言,2018年,廊坊银行营业收为51.18亿元,同比分别微缩约1.66%;净利润为15.59亿元,同比微缩0.02%。
同年,其资产规模出现“缩表”,截至当年年底,廊坊银行资产规模约为2023.02亿元,较2017年的2045.48亿元,缩减约1.10%。
此后两年,廊坊银行经营业绩持续拉胯。
2019年,该行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营业收入为50.17亿元,同比减少1.97%;净利润为15.01亿元, 同比减少3.72%;
2020年,增收不增利, 营业收入52.49亿元,同比增长4.64%,净利润为13.54亿元,同比减少9.81%;2021年,增利不增收,营业收入51.37亿元,同比减少2.13%,净利润14.05亿元,同比增长3.84%。
尽管业绩有明显波动,但整体来看也就是小打小闹,直到2022年,廊坊银行业绩大变。
据财报显示,该年度,廊坊银行营业收入为49.63亿元,与过往相差不大,但其净利润仅为8.03亿元,为近7年首次跌破两位数,同比2021年的14.05亿元下降43.40%。
对于廊坊银行的营收状况,联合资信曾在2021年7月27日出具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原因:“该行在营业收入与拨备前利润总额均实现正增长的情况下,较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实现产生侵蚀,净利润及相关收益率指标均出现下滑”。
02
6亿不良贷款曝光
相比业绩的不如意,过去一年,廊坊银行曝光的6亿不良贷款则更为“瞩目”。
2022年9月,有媒体报道,廊坊银行将10笔债权及担保合同下的全部权利转让给国厚资产,涉及金额本金及欠息合计超过12亿元。
据称,这10笔借款产生于2012—2013年,最迟不晚于2014年底到期,其中,文安县新钢钢铁为借款人、河北新钢宏强钢铁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担保的一笔借款规模最大,本金余额2.08亿元、欠息2.18亿元。
而该笔逾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或在于廊坊银行在风险把控时太过乐观,亦或对彼时钢铁行业的发展产生误判。
2009年四万亿刺激后、河北地区钢铁产能大爆发,但到2012-2013年,河北的钢铁产能已过剩,2014年,钢价进一步下跌,钢企亏损局面扩大。
2015年,钢铁行业几乎全面亏损,2016年“供给侧”启动、钢铁行业回暖,但技术水平低、成本控制能力差、发展模式粗放的钢企基本已确定被淘汰,在此背景下,廊坊银行的6亿坏账应运而生。
那么,如今,这些债主们怎么样了?
据企查查显示,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其前身为文安县新镇钢厂,由孟小强持股60%,孟真真持股40%,但目前,这两大股东已被限制最高消费,同时,新钢钢铁公司也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值得注意的是,廊坊银行的另一笔大额逾期款项涉及方河北新钢宏强钢铁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亦是孟小强,目前,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申请执行人或疑为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胜芳支行。
行业没落,借款方濒临破产,廊坊银行不得不将债权转让,以减少损失。从结果来看,虽已有幸卸下“包袱”,将其转让给国厚资产,但其中的损失也不容小觑。
随着坏账的产生,廊坊银行的不良率明显走高。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2018年,该行的不良率已从1.56%上升到2.16%。
而截至2022年12月31日,廊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40%, 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1%增加0.3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约为39.34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28.74亿元,增长约10.60亿元。
与此同时,廊坊银行的拔备覆盖率也明显降低。据iFind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该数据已从353.13%下降至159.98%,仅稍高于150%的最低监管要求,而同期A股上市银行的拔备覆盖率普遍在250%以上。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拔备覆盖率较低,说明银行的吸收风险能力较弱,经济下行周期中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或许不足。
03
3年高速腾飞
公开信息显示,廊坊银行的前身为廊坊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2月成立,2008年12月更名为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据官网披露,其总资产已超过2800亿元,存款规模超过1992亿元。
廊坊银行开始走上巅峰,从2014年邵丽萍出任廊坊银行行长开始。
入职后,邵丽萍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明确了“县域金融”为主体、以“公司金融”及“同业金融”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基建及房地产市场机遇,为廊坊银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媒体报道,2014-2016年,该行总资产规模实现了6倍增长, 2015年,其规模增速更是高达125%,2016总规模已超过2000亿。基于此,廊坊银行曾一度被形容为中国银行业的“传奇”。
不过,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关廊坊银行的负面声音也一直存在。
2019年4月,因存在投前调查、业务审查不到位;资金发放与项目进度不匹配;集团客户进行统一授信管理不完善;高管未获得任职资格情况下履职;信审会、投委会机制不完善,廊坊银保监局对廊坊银行罚款45万元,与之相关的3名工作人员也分别被罚3万元。
简单的一纸罚单体现出廊坊银行在日常运营中的不足。同年年底,廊坊银行还被爆存在高息揽储的嫌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廊坊银行在支付宝财富平台的开屏页上投放了一款名为“利得利146期”的产品,期限180天,利率4.2%。同类型的还有利得利106期,期限188天,利率4.5%。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既非银行理财,也非结构性存款,而是普通的储蓄存款。
对于普通储蓄存款收益率为何如此高?廊坊银行给出的解释是,这本来是该行的5年期定期存款,考虑到客户的流动性需求拆分成短期的产品进行销售,收益率上仍享受5年定存的较高收益。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高息揽储,即通过拆分大额存单、长期定存高息揽储,在合规性层面上属于打擦边球。
不仅如此,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廊坊银行还被指违规搭售保险。
据多位廊坊银行的贷款用户在投诉平台表示,其在分期贷款的过程中发现,除需归还放款银行本息外,每月还需缴纳某保险公司保费,部分情况下保费已超过利息数倍。
对此,用户认为强制搭售保险业务,侵害客户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对本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属于违规行为。
而早在2012年初,原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要求银行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其中信贷业务“七不准”中明确提到:不准借贷搭售。即不得在发放贷款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04
零售转型求生存
近年来,为应对宏观经济环境、数字经济发展、客户需求及竞争格局的变化,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零售转型,廊坊银行也不例外。
在谈及零售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廊坊银行副行长陈树军表示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零售业务可以平滑周期波动;二是零售业务比较稳定,其笔数多、金额小、客户多等优势,具备天然的稳定性,也有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三是零售业务对银行创收的贡献稳定。
据称,在廊坊银行“一二三四五六七”战略下,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该行零售客户已超过400万人,廊坊全市四分之三的市民均为该行客户,零售存款规模更是突破1370亿元,在全行一般性存款中占比66%,个人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40%。
但其实,中小行在转型过程中并无优势,从资金投入来说,大中型银行的实力是中小银行无法企及的。
“投向金融科技资金同样是占营收的近4%,招商银行等银行可以超过100亿,而廊坊银行只有几亿。 ”陈树军认为,大中型银行在场景、资金、数据和人才方面的优势远远领先中小银行,而如果中小银行没有清晰的差异化战略,跟在大中行后面走,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
基于数字化浪潮下,以中小微、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对公主体信贷业务至关重要,廊坊银行称接下来将集中精力推动对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线上化,瞄准的赛道为商贸物流和大型基建的平台产业。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挡在中小银行在零售转型的路上的绊脚石并不少。
天津农商银行副行长凌颖杰称,银行建立新零售战略体系面临的“六大痛点”:一、思想认识不足阻碍零售业务转型;二、传统经营模式制约市场传导效率;三、数字化能力不足加大客户管理压力;四、全渠道协同能力不强影响客户体验;五、产品创新受制于风险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六、数据分散、工具缺乏加大风控压力。
“零售业务转型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零售业务耗时、耗人、耗力,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有时候甚至要承受利润短期下滑的风险。” 凌颖杰表示。
这就意味着,银行要实现零售业务转型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重而道远,如此,廊坊银行零售转型又能取得多大成效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