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创新实施了一批可操作、能落地、有实效的政策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刊发温州市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典型经验,供各地参考借鉴,并结合实际积极推广运用,共同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秉持“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走出了一条“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特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23次深入温州视察指导,到中央工作后依然十分关注温州的改革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近年来,温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激发新时代“四千精神”,把扩大民间投资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下非常之功、出硬核之策,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温州在扩大民间投资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近三年全市每年民间投资规模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去年超21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近60%,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份量达到“99999”,即企业数量、对GDP的贡献、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税收占比均超过90%,引领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全国第35位上升至2022年的30位。
一、打造亲商安商法治营商环境,让民资“放心投”
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推动形成“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思想共识,209项改革举措100%落地,其中85项得到全国全省推广。温州正成为“两个健康”制度创新策源地。
一是出台全国首部民间融资地方性法规。为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温州于2012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于2013年11月22日通过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该条例是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温州市以该法为母法,先后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温州市民间借贷备案操作指引》等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1+X”的法治保障体系,有效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二是出台全国首部“两个健康”地方性法规。自2018年获批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以来,温州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先后推出209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实施,其中85项改革制度成果在全国全省示范推广。率全国之先出台《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对80项“两个健康”温州特色经验予以总结提炼,是温州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系列成果的制度固化,入选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等组织的“新时代加强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十大事件”提名名单,被中央改革办《改革经验交流》刊发推介,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成为全国示范。
三是设立全国首个民营企业家节。大力倡导弘扬企业家精神,率全国之先将11月1日设为“民营企业家节”,每年都会举办民营企业家节系列活动,数百名民营企业家代表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同时并行举办中国“两个健康”论坛等。民营企业家节相关活动曾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温州十分注重吸引在外温商回归投资,以“家”为定位,打造集情感地标、精神家园、服务高地等于一体的世界温州人家园,入驻31个省268家异地温州商会;把温商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构建在外温州商人“联络图”,打造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地瓜经济”。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回归温商资本超3000亿元。
四是打造新时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强化非公党建示范引领,全国首创非公企业党建“双强”指数,深入实施“红色动力迭代创优”工程,组织企业家“红色理想信念”培训,先后推出“双强红领”认证、产业链党建联盟、企业社区党建等创新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打造新时代民营企业家队伍。注重二代企业家精神传承,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行动,举办“青蓝新学”集中培训、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研修班等,创立青年创新创业促进会,努力培育一支“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新时代青年企业家队伍,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温商精神,让更多创二代脱颖而出。
二、聚焦民营企业抢赛道上台阶,让民资“投得好”
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鼓励民间投资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放宽格局视野,发扬“四千精神”,打开更大投资新空间。
一是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打造现代化高能级产业集群。围绕温州五大传统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和N个特色产业等“5+5+N”产业,遴选产业链58条,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即:为每个产业链配置一位市级领导链长,一个由各联系秘书长、相关负责人和企业服务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链办”,一批链主链群企业,一个产业链图谱和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支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一批产业发展空间,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一个招商专班,一个行业协会商会。每个产业链都按照“揭榜挂帅”的思路,支持将更大发展空间和要素资源配置给“链主”企业,由“链主”企业召集核心配套的“链群”企业,共同参与规划建设管理。对入选“揭榜挂帅”行动的头部企业,加强支持力度,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是抢抓产业投资风口,构建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创新探索“资源+产业”一体化招商模式,签约落地瑞浦新能源制造、金风科技海上风电、比亚迪动力电池、运达风电等重大产业项目,贯穿“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产业全链条,成为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标志性成果。如,依托青山集团上下游资源优势,落地总投资450亿元150GWh的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先后引进总投资190亿元的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与格林美合作总投资108亿元的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低碳产业园等动力电池上下游项目,形成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全链条技术路线,高水平打造从上游高冰镍精炼——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封装——动力电池——电池回收利用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闭环。
三是坚定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打通科创投资通道。把科技创新视为“华山一条路”,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科创格局,深入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国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温州新光谷、中国智能谷等“一港五谷”,连续4年成功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国科大、浙大、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等49家高能级平台落地,探索“三定向”研发转化、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试点,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应用市场。谋划构建“基金丛林”,为企业创新发展插上腾飞“金翅膀”,加快以“0到1”的创新之花结出“1到N”的产业之果。在创新创富效应驱动下,目前温州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3581家、总数全省第二,企业研发机构数、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跃居全省前三。
四是支持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全力激活投资动能。开展温州实力民企100强评选,分行业选树100家左右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创新发展能力、社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企业家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创新实施“数据得地”快速供地新机制,针对优质中小企业用地难、用地贵等问题,建立优质制造业企业便捷获得发展空间的评价标准和供地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项目集聚。强化小微园建设,制定园区产业导向,优先安排高成长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小升规、专精特新等7类重点企业入园。同时,严格落实“小微园十条”刚性措施,推出“四限”政策,小微企业园亩均供地价下降40%,在浙江省内成为示范。开辟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设立上市风险共担基金,协调解决历史沿革、合规证明等相关问题,2022年全市企业上市11家,创历年新高。去年以来,全市实施“增资扩产”项目超1200个、计划总投资2500亿元,其中通过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相关企业运营成本普遍下降20%-30%,单位能耗下降10%-20%,产能提升30%以上。
三、打破公共领域民间投资壁垒,让民资“有得投”
温州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为突破口,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打开行业准入闸门,引民资潮水入渠,既让民间投资人获得合理回报,又鼓励履行社会职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一是创造条件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例如,率先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公用事业领域,由民资投资建设了国内第一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全市由民资投资建设的垃圾处理发电项目8个,设计规模7085吨/日,总投资超20亿元,占全市投资比例达84%;污水处理设施项目6个,涉及规模43万吨/日,总投资超13亿元,占全市投资比例近45%。特别是以杭温高铁示范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铁路投融资创新,形成可推广的高铁建设投融资模式,是民间资本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突破之举。
杭温铁路是国内首条高铁“混改”示范项目,全长331公里,总投资383亿元,建设工期2020—2024年,是实现杭州都市圈、金华-义乌都市圈和温州都市圈1小时达到的最快捷通道,由温州本土企业——百盛联合集团作为社会投资人,实现民资控股项目公司化运作。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省、市党委政府积极指导项目公司前期审批、招投标、用地报批工作,清单化解决项目电力迁改、拆迁征地等难点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截至目前,杭温铁路一期温州段隧道已100%完成,路基完成95.2%,桥梁完成92.6%。
温州还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在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共建模式。总投资达1200亿元的苍南三澳核电项目,吸引了民企吉利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是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创造了核电企业混改的新模式。该项目计划建设6台120万千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正式开工。
二是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温州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充裕和市场机制灵活两大优势,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形成公办保基本、民营促提升、公立与民营相互补充的新格局。
例如,自2017年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户温州以来,温州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体教结合等多元化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超50亿元投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增加值由试点前的62.14亿元增加到108.95亿元,社会力量兴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机构达112家,既让市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身福利,又更好促进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再如,2012年温州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社会资本办医联系点后,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方位鼓励社会办医开展全科医疗、特色专科、精准医学、医养融合等服务,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形成了以温州康宁医院、温州美皓医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精神科、牙科等专科医院领头企业,共有民办医院110家,占全市医院近七成。
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让民资“投得顺”
温州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为契机,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以市场评价为第一准则,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聚焦项目建设慢、投产慢、融资慢等难点问题,打造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审批、预验试产、竣工领证、高效融资等“一件事”集成服务,推行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跑出项目建设投产“加速度”,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彰。“促开工”,在项目开工前,通过服务前移、预先审查、联审联办等方式,同步完成项目备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手续,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促投产”,在工业厂房竣工验收阶段,在保障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项目分栋、分层、分段开展预验收,并对电梯、智能、消防等检测耗时较长的验收材料实现容缺受理,企业可在预验收通过的厂房楼层提前启动装修及设备安装试产,投产平均时间提前近4个月,实现“预验即试产”。“促融资”,在不动产权登记阶段,组建跨部门服务专班,开展联合验收、同步权籍调查、即时成果入库,实现新建工业企业项目竣工验收与不动产登记同步一个工作日办理,便利企业凭不动产权尽早融资扩产,实现“竣工即领证”。
二是全力推进涉企评估“一件事”改革。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评估多、评估乱、流程不规范、部门不协同、成本负担重等问题,在全国率先推行涉企鉴定评估“最多评一次”改革,惠及全市1201家企业。主要是:建立“一份清单”,梳理了温州市涉企鉴定评估事项清单,涵盖发改、住建、交通、应急、环保、水利等多部门评估事项;推行“多评合一”,涉航评估“六合一”、涉水评估“三合一”,涉能评估“二合一”;实行“一评多用”,实现分期项目“一评多用”,跨层级项目“一评多用”。例如,甬台温铁路乐清东站至港区连接线工程项目,将原需报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分别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防洪影响评价,合并由乐清市统一审查、审批,实现项目跨层级“一评多用”,涉水审批时长缩减近50%;试行“全域全过程一次评”,引导涉企评估中介机构扩大资质范围或通过联合体形式,对项目建设涉及的各类勘察、设计、评估、论证等服务事项,由一家中介机构开展“打包式、一条龙”服务,避免企业多头跑路、分头评估。同时,创新设立行业协会“企检服务中心”,立足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规,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推进企业合规建设,为企业提供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务。
三是全面推进“分层式”供地模式探索。温州桃花岛体育项目,对原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就近搬迁,新建半地埋、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用地由原来的287亩下降至95亩,节约近三分之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创造性地采取上下分层供地模式办理土地证,引入民间资本,在半地埋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之上建成省内首座综合性水环境保护科普展览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室内气膜滑雪场、温州设施最齐全的室外足球基地和体育配套设施等,大幅改善周边环境,带动了片区整体开发,辐射周边滨江商务区3600余亩土地。
四是以非常之力助企解困。面对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温州市第一时间响应经营主体需求,先后出台“惠企纾困30条”“助力中小微企业24条”“助力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30条”等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并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做到奖补政策“无感兑现”“免申即享”,相关做法被中央改革办、国办职转办简报刊发推广。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企业需要、部门报到”帮企机制,通过“万名干部进万企”“96666”热线、政企恳谈会、“企业维权接待日”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为企业投资提供保姆式、点穴式服务,让企业“投资温州、办事无忧”。近四年,全市累计为企业减负1300多亿元,新增减税及退缓税占全年税收收入近四成,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2022年,全市新设企业主体22.3万户、总量突破130万户,创历年新高,牢牢稳住了扩大民间投资的源头活水。
未来,温州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决策部署,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探路攻坚,持续做大做强民间投资“基本盘”,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多鲜活的温州样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