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趋势?20年抓住了5次流量红利的我,只看这3个指标

这些年找我咨询的老板,最喜欢问我的无非是三个问题:

1、为什么你能抓住微博、公号、短视频、直播、AI每一个大风口,你为啥总能看准趋势?

2、为什么看到趋势后,你都能抓住风口赚到钱?

3、为什么你总是能培养出做内容厉害的团队?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把我的认知给大家系统说一说,尽量长话短说,只说真话,绝无保留,以后谁再问,我就把这篇文章发他看就好。

这篇文章你能看得懂,以后就很难被人割韭菜。

如果你看不懂,也不要问我,你以后还是去追随一个信得过的导师,他怎么说你怎么做,愿赌服输就好。

先给大家澄清一个概念,我不是什么行业都能看懂趋势,比如炒股买房什么的,别问我,我不懂。

我熟悉的行业,凑巧都是有网络效应的行业。

什么是“网络效应”?

就是购买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人越多,这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越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话,网络,还有各种基于网络的社交服务,比如QQ和微信。

通俗地说就是:

电话越普及,安装电话的价值就越高;

用微博微信抖音的人越多,每一位用户价值也越大。

那么网络效应出现的临界点是什么?

我的关注指标是活跃用户规模突破一个亿。

不是用户规模,是活跃用户规模突破一个亿。

用下图的曲线表达,就是跨过了B点,有希望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

如何把握趋势?20年抓住了5次流量红利的我,只看这3个指标

如果一个平台活跃用户超过1亿人,非常值得投入做这个平台。

特别是网络媒体,因为粉丝增加很快,你只要内容写得不差,你大概率就能赶上一段涨粉红利期,至少可以吃1年。

一旦过了C点,也就是用户增加快见顶了,我关注的指标就是用户使用时长。

如果一个平台的用户使用时长在所有互联网媒体里面排名很靠前,那么就具备了商业化的价值。

因为用户把时间花在哪里,注意力就在哪里,那么流量就在那里。

怎样知道“用户使用时长”数据呢?

简单的话,你只需要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是第52期,每一期我们要重点关注网友使用的平台变化,以及平台使用时长的变化,基本上就知道未来的大趋势。

这些报告是免费的,不花钱。

比如2023年用户使用时长增加最大的平台是网约车,在线旅游和网络小说,所以哪里有矿一目了然啊。

写到这里,我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总能看准趋势?——很简单,用指标去衡量,然后持续看平台的关键数据就好。

好多人说得头头是道的,不见得真靠谱,数据冷冰冰,但它不骗人。

如果用户使用时长开始趋稳,这就是平台不得不启动商业化变现的阶段。

在用户高速增长的时期,平台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报,会更多去吸引用户做大估值,所以平台愿意扶持能吸引人的创作者,让优质创作者赚到钱,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自己的平台。

等用户增长势头趋缓,平台就得考虑从用户身上赚到钱,把过去的投入赚回来,这个时候平台就会扶持商业化能力更强的机构变现。

这些机构赚钱了,平台才能分到钱。

这个阶段平台会更多扶持有能力的商家,创作者扶持的地位在下降。

平台也会鼓励创作者能左手出活,右手搞钱,这让很多擅长内容创作不擅长商业变现的创作者顾此失彼,陷入两难。

这个阶段我只需要监控一个数据,平台广告投放费用是否在持续增加。

笨的办法就是看你关注的赛道,是否出现了持续投放的同行。

如果出现了,说明这个平台商业化变现能力稳定了,有人已经跑出来了,你也应该大力投入,坚持研究,一定可以跑出合理的回报。

用AI大模型解释一下就明白了。比如大模型GPT突破了1亿用户速度很快,但这不一定是真活跃使用用户,当然GPT活跃用户现在也肯定超过了1个亿,所以它的潜力很大。

目前国产大模型技术进步很快,但谁也没有破1亿用户的使用门槛,更不要说是活跃用户破亿,所以我也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现在我哪家国产大模型,我谁也不押注,只能耐心等。

回到GPT,尽管很值得现在持续跟进,但目前也没有看到哪个大企业客户在上面持续投入广告,都是在做产品研发创新,所以玩GPT还在投入期,想通过GPT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探索模式。

在探索期,我们这些小团队保持跟随,坚持学习,不掉队就很好。反正就是不重投入,就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旦我们发现有团队通过某个平台持续投入,大概率是某种形式的广告推广,那么说明它找到模式了,我们就必须抓紧研究和跟上。

比如最近几年的B站商业化动作很大,但是还缺少持续投放的案例,今年B站投放案例明显增加,我们也必须跟进研究,打通自己的闭环。

写到这里,我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你总能抓住趋势赚到钱?——很简单,持续跟踪同行投放广告情况,看到别人赚钱了,跟上就好。

那么为啥我总能带出做内容的团队呢?

其实做流量赚钱其实有不同的打法,有人擅长投放,有人擅长做矩阵号导流,有人擅长做精准搜索词流量,有人擅长做内容导流,哪一种都可以出大玩家。

我是最后一种玩法,当然另外三种也都知道一点,现在基本上最优打法都是强化自己核心优势,同时学习其它三种玩法的优点。

其实这四种打法里面,做投放的最简单,有钱就可以试。

矩阵号导流的,比较灰色,侵权洗稿这种事情免不了,路子比较野。

做精准搜索词流量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而且往往选择的都是做不大的小而美产品,把流量吃光,别人食之无味,也构建了竞争壁垒。

做内容导流的,其实是难度最大的。

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能产出内容,需要积累,持续产出,需要大量的积累。普通人的学习速度不够快,积累的那点东西,很快就被消耗光了,就会陷入创作瓶颈期。

站在老板的角度,对陷入创造枯竭期的人,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给创作者一个长长的充电期,但前提是这人真的是艺术家,但我们的人肯定不是;要么换一批创业者来做,保持新鲜感。

所以我早期的成功是拼我的个人输出能力,从微博到公号时代,我一个人支撑了@秋叶 的微博,还有@秋叶PPT 的产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撑住了@秋叶大叔 的产出。

就这个创作能力,我不敢说多厉害,但是普通人就别挑战我能十年如一日的写东西了,不管好不好,起码坚持下来了。

这个是我的基因,我做这些内容创作有相对优势,普通人比不了,这也是我能成为IP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我们做的内容是适合新人学习的职场技能。

我可以大胆使用新人,他们一边学技能,一边带来有新人灵感的输出,刚好在内容创作上是一个优势,能边学边输出,还能保持新鲜感。

就算有人走了,马上招新人,保持新陈代谢,说不定还能带来新鲜感,让老的知识点可以输出形式上翻新。

所以我做内容厉害也是占了这个赛道的便宜,如果是写财经,没有足够阅历就是写不好,我也搞不定的,也不好招人。

目前我在团队内部想推标准化管理,想把证明可以复制的方法标准化,然后内部针对新人去复制,再结合AI技术的进步,希望能降低未来新媒体内容创作的成本,这个也是我今年付出很大精力去努力的动作。

当然即便有标准化,一个新手变成合格的熟手大概也得1~3个月左右的时间,你得有耐心去带人,养人成本高啊,很多老板就是着急,等不及,结果就不停换换换,其实做好内容就好比结婚,要有一个磨合期的。

写到这里,我就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总是能培养出做内容厉害的团队?——我有做内容的基因,我们的内容赛道相对简单有利于新人上手,我也在做标准化复制的努力,也有一点耐心去带人。

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觉得秋叶大叔讲得有点东西,欢迎关注我的公号,以后再给大家写更多的干货。

对了,好多人说要学我做抖音,我不教,但有本书口碑很顶,我出的,你们可以看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6582.html

      
上一篇 2023-10-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