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国庆长假,许多人开启远途旅行,高速路上一如既往的拥堵。在密密麻麻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多。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据中国乘联会的最新数据,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达850万辆,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36%。
大部分业内人士都形成一个共识: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将属于智能化。汽车将成为继手机之后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而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可以说,车联网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82%,2030年将达到95%,智能汽车保有量将达3800万辆。
车联网的概念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它是指以行驶中的车辆为感知对象,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车与X之间的网络连接,包括车与车、人、路和服务平台。
比如,车内互联网主要围绕人机交互提供服务。如果车主想去某个电影院,或者想听某首歌曲,可以直接通过车内智能系统实现目标。车外互联网,则偏向于无人驾驶、汽车与周边环境的连接,比如判断路况、周边建筑的详情等等。
总的来说,车联网能够提升车辆整体的智能驾驶水平,为车主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服务,同时也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车联网已经落地了很多场景,如语音交互、路径规划、车载娱乐等。在各种场景中,能源补给相对是更为高频的刚需。
此次国庆长假,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就担心在跑长途时,碰到电量不足的情况,甚至在出发前就产生了焦虑焦虑。能源补给,已经成为许多新能源车主面临的头号困扰。
对于车企而言,能源补给也是智慧化升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能源补给赛道已经迸发出非常大的机会,也有很多选手相继涌入。其中,能链车联为代表的服务商发挥出特殊价值,成为推动车联网发展的“关键先生”。
补能:痛点和机会
在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题:
都2023年了,电车出行还会有里程焦虑吗?
有名用户的回答获得了高赞。他表示,自己一朋友的老家在江苏南通,朋友则定居在浙江宁波。除了自驾游遛娃,朋友每年至少有1-2趟回老家的长途需求。
朋友开的是电车,自称只要出发前充满电,从宁波到南通中途不充电都行。即便是充电,高速上服务站也能找到充电桩。
不过,该用户反问朋友,如果每次出远门都要先充满电,是不是焦虑的潜在表现?朋友沉默片刻后,表示接受这个说法。
事实上,电车车主的充电焦虑,并一定是碰到了无法充电的境况,而是在考虑“去哪里充电”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不只是电车车主有续航焦虑,油车车主有时也会有。
有车主告诉《一点财经》,自己驾车去到内蒙,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下雪天气,这时候车辆提示油量即将耗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路上,他选择去最近的服务区加油站加油,但是这个加油站却是暂停营业状态,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开往下一个服务区,然而,这个服务区的加油站依然不能提供加油服务。眼看油量耗尽,他立马选择下高速,请了一辆出租师傅带路,才找到最近的加油站加满了油,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不管是加油还是充电,补能都已经成为汽车用户的高频刚需,也是车联网运行的基础。就像一个人,如果连最基础的能量补充都无法做到,如何进行更高维度的生活和学习呢?
然而,在补能这件事仍存在不少痛点。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显示,充电桩站点少、不好找、高速公路上排队长,充电桩的功率小,坏桩好桩情况不掌握,等等,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主要痛点。
补能痛点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是一方面原因。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2.7:1,充电桩总计521.0万台、换电站总计1973座,保有量总体相对偏低。距离工信部此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1”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宏观上看,这源于我国电动汽车的爆发增长期比预期来得更早,造成了充电桩布局跟不上的局面,另外,早期建设的充电场站到今天出现不少坏桩,让本来就不多的充电桩,缺口更大。
其次,跟补能有关的智能系统不够完善,也是一方面原因。
如何更快速地找到充电站,关键在于将充电桩跟汽车实现更高效的连接,这需要相关软件服务商在两头都具备一定的资源实力,并且不断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迭代。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这种迭代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补能难的问题也极大掣肘了自身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判断,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其中之一就是电动汽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
如果能把补能问题解决,不仅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车主需求,而且对于推动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层面看,补能场景也能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带来更多机会。
拿车联网场景中的地图导航来说,在大部分用户的惯性思维里,导航就应该是免费的,一旦开始收费用户量和黏性就会下滑,地图服务商很难通过直接收费获取收入。也就是说,要通过导航直接盈利比较难,只能通过导航流量的其它变现来实现利益。
而补能场景,能够迸发更大商业价值的核心,其中的关键在于数据的链接,或者说是线上数据与线下加油充电场站的智能化互联,也可以说取决于这一个能源物联网系统。
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是原料,就像木材之于农业社会,石油之于工业时代。阿里巴巴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其实是在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网络背后,集“商品流、金融流、物流”为一体的数据能力。
补能场景,一是加油站方面,涉及线下加油站的数据,地理位置、多少把加油枪、是否正常运营等信息流,还涉及支付信息和发票;二是充电场站方面,也是物流、信息流和发票等三流合一,其实更容易产生商业价值。
因此,从满足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挖掘商业价值、推动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布局补能场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商业意义。
入局者助推补能场景
如果一个加油app能够清楚的知道下一个服务区的加油站是否在正常营业,是不是就解决了那位在内蒙高速公路上加油而不得的尴尬?如果一个充电app能够清楚的知道哪个充场站的充电桩是否好用,充电是否便宜,是否有其它周边服务,这个充电app一定会有众多用户选择。
有痛点且能够挖掘商业价值的地方,就是机会所在。
能够看到,近些年在补能场景上,主机厂、TierOne(一级供应商)、软件服务商等各方参与度不断提升。尤其是主机厂跟能源补给的关系逐渐从独立、分散变为集中、智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各方入局过程中,补能场景愈发智能化、便捷化。在这块新战场上,复盘表现出色的企业,总会存在“三个度”的共性:
提前布局的速度;产品涉及的广度;服务的深度。
1、速度
凯立德曾经被称为“国内车载导航界的一哥”,二十年前凯立德车机地图改变了拿纸质地图查找油站补给的方式。不过,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后起之秀的攻势,凯立德声势渐弱。
能链旗下的能链车联,在2019年通过斑马公司与上汽车机实现互联互通,成为首个将加油场景嵌入到车机端的企业。
提前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先发优势,可以更早打响品牌知名度,加深在客户心智中的认知。目前,能链车联为油车车主提供低能量提醒、精品低价油站优选等服务,实现“服务找人”的智慧补能,业务已覆盖全国约1800座城镇、数万座加油站。
2、广度
当然,布局早并不意味着就能笑到最后。还要布局广,才能汲取到更多行业红利。
2018年,团油平台上线,相当于在线上开了一家互联网加油站。团油高效连接着车主与加油站,一方面大幅降低车主“找油站”成本,提升便捷优惠、可靠的补能服务,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业务边界,为加油站提供一体化数字服务,可以让加油站老板一张报表管理油站,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油站效率。
除了加油补能外,能链车联也在充电场景上持续布局,快电app,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一键找好桩”“一键充电”“找桩路书”等充电体验。目前,能链车联依托能链智电(NASDAQ:NAAS)及其战略合作伙伴快电已连接全国6.2万座充电站,连接65.2万把充电枪。
主机厂里的蔚来、特斯拉等企业,也在补能领域贡献巨大力量。截至今年9月15日,蔚来在全国已布局1805座换电站和18193根充电桩。截止今年9月8日,特斯拉全球超级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了5万个。特斯拉官方表示,这是全球最大的快速充电网络。
3、深度
在布局的速度和广度之外,最重要的是服务深度,它是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关键。
如何判断服务深度?关键在于能否提升多种服务形式。可以看到,能链车联的动作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前文提到,数据是车联网时代重要的资源,而能链车联这些年积累的用户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数据可以为给主机厂及其用户提供高效的体验服务。
其次,服务商自身也能开发一键加油、一键充电的软件,将其通过TierOne(一级供应商)应用到汽车上。
眼下,能链车联已经将智慧能源补给服务全面扩展到乘用车、商用车市场,并打通前装、准前装、后装业务。通过能链车联,车主可在车载大屏一键点击查询附近油站/充电站的价格、位置等信息,并享受导航、在线支付等服务。
目前,能链车联的产品服务已搭载至大众、东风、上汽、长安、现代、一汽、长城等50多个汽车品牌的190余款车型。
另外,服务商还可以越过TierOne(一级供应商),直接开发主机厂的储能系统,甚至提供运营管理服务。
比如,能链车联除了提供车企品牌充电站互联互通服务,还能提供能源管理平台软件开发整包服务、车企App线上运营服务、车企营销服务等等。
这些极具深度的服务,让能链车联与主机厂形成深度合作,不断提升车主体验,持续在车企服务中占据核心地位。
NBA比赛中,在急速变化的时刻要想赢得胜利,需要有一股“关键力量”,投入制胜一球。这股“关键力量”通常是由明星队员推动的,比如乔丹、科比等等,他们也被称为球队的“关键先生”。
商场如球场,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需要“关键力量”和“关键先生”。而在智慧补能的车联网领域,
以团油、快电为基础构建的能链车链补能系统,应该算是关键一员。
通往未来的“车票”
面向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无疑会创造巨大市场。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到2025年预计达到近5900亿元,发展空间与市场前景广阔。
很多人只关注汽车的销售数量,实际上未来智能汽车必然会在两个方向大放光彩:
一个是无人驾驶市场,另一个是衍生市场。
1、无人驾驶
虽然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多的是 L2 级别辅助驾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L5级别的无人驾驶。但是,在政策的牵引、技术的迭代以及资源的投入,相当一部分人相信无人驾驶时代不久会到来。
到了无人驾驶时代,汽车依然有补能的需求。此时,移动充电机器人成为补能的关键。
和充电桩、换电站需要“车找电”不同,移动充电机器人采用“电找车”模式,可以理解为移动的充电站,移动性能更强、灵活性更高。
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突然在路上抛锚了,这个时候车主可以通过软件召唤移动电机器人充电,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补能自由”。
在国内,一汽红旗、储能厂商双杰电气等企业都在布局移动充电机器人,能链智电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支持一键召唤自主寻车、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在线支付结算等功能。
毫无疑问,能链智电推出的自动充电机器人,无疑能够进一步赋能更多的用户和车企,同时在布局未来无人驾驶时代的智慧补能市场。
2、衍生市场
在智能汽车时代,衍生市场的规模也非常庞大,未来会持续产生增量。
智能汽车的衍生市场与传统含义不一样,它泛指一切能够搭载于汽车之上,并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产品或者全生命周期服务,而非汽车需要的衍生品或零配件,其核心是:
从“以车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相关企业必须具备的本事就是:
场景化思维和生态化思维。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曾表示: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场景化可以通过多元的产品组合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
同样的,要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衍生市场挖掘增量,同样要具备场景化思维,在这一点上能链车联的潜力较大。
比如,其跟保险公司的合作,可以在无人驾驶的补能场景上挖掘更多价值。如果无人驾驶车辆在路上发生事故,需要进行补能、道路救援或者保险赔付,那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采购能源车联的移动补能机器人实现目的。
还有在封闭的停车场,没有充电桩,无人驾驶充电机器人的充电补能需求就更加显著。
这些拥有商业价值的场景,还有很多。当然,在场景化思维之外,生态化思维同样重要。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只有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才会产生“1+1>2”的乘数作用,进而获取更多资源、产生更大能力、挖掘更多增量。
前不久,能链车联加入中国移动“人车家”生态。其利用在智慧出行和能源数字化方面的经验与资源,将补能服务融入“人车家”生态,满足车主“一键补能”的需求,提升智慧能源补给服务体验.。
另外,能链智电还与现代汽车集团(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具体来说,能链智电为现代汽车开发充电服务、订单管理、积分等系统。这些系统上线后,车主就能通过现代汽车智能网联服务App或车载中控大屏,实时查看车辆充电、随车桩安装等进度和状态,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这意味着,能链智电凭借在新能源充电服务领域的经验和能力,能为现代汽车集团旗下品牌车型打造一站式智慧充电服务解决方案,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升级,这其实就是生态化思维的具体表现。
具备场景化和生态化思维的企业,更容易拿到通往未来车联网时代的“车票”。
结语
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在《智能商业》一书中提到,智能商业时代,典型的平台上大多包含“点线面”三种角色。
“面”就是平台,这个平台能广泛地连接各方角色。“线”和“点”,则是“面”上的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
在电商领域,淘宝平台是典型的“面”,“线”和“点”就是平台上的商家和买家。在补能领域,能链车联是典型的“面”,“线”相当于加油站、加电站、车企,“点”相当于车主。
“面”和“线”是共同发展的关系。“面”要扩张,就要为“线”提供更好的服务。当更多的“线”产生,“面”就会变得更庞大和稳固,产生规模效应,在未来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透过能链车联等企业的表现,可以发现这种逻辑在车联网时代同样适用,这些企业也会在未来扮演不可或许的关键角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