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政策有明确的表述:需求不足。
许小年却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近日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注入更多需求无济于事,中国经济当前的根本问题在于企业没有创新动力和盈利能力,供给不足才是导致经济低迷的关键所在。
我一向认为,提出不同的看法,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然要有理有据,不为哗众取宠;就这一点而言,我赞赏许先生。
到底问题在需求不足,还是在供给不足?
经济的要素本来就是相互为用的。
我们说生产过剩,一枚铜币的另一面即为需求不足,这本来就是阴阳消长一对矛盾体,中国人太极的中心线是一条曲线,没有绝对分界,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所不同的是,哲学纠缠于概念本身,经济学最终要用数据来说话。
如果真是供给不足,这事好办。
那就继续加大投资,放大财政赤字,6亿栋房子不够,再盖6亿。中国经济是这个情况吗?除了GDP指数,所有的经济指数都表明需求不足,日常性消费正常,这本来也没什么不正常,不用太关注它,要关注的是大消费,大消费明显是一个降维打击,2021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为18亿平方米,如今金九之月马上过去了,销售面积为6亿多平方米,妥妥的下降趋势,怎么可能是供应不足?
新公布的数据工业企业利润1-8月同比下滑11.7%,说明企业竞争仍然很残酷,大家是在以价换量,外贸更是如此。
既然有这么多的数据不支持,许小年为什么会认为中国经济是供给不足?
其实是个理念上的分歧,是供给侧经济学和需求侧经济学不同流派对经济的号脉,方法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同。
以什么理念为主导?
当我们强调供给侧时,强调的是供给的主导性。
供给主导经济的核心作用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也创造出新有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从逻辑上说,哪一种流派都能自圆其说,也都有各自可圈可点的那么一说。
中国制造的突围当然是创新,现在夹在全球产业链的中断被卡脖子。在这种意义上谈供给,很有道理;当下却完全不能指望,创新的时间与量级都不可定义,不是砸下去了多少亿,大飞机就能引领航空,全球大卖。中国经济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是就业。
近十年的政策导向,一直是以供给侧为主导,为何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顶背离”?中国一直以投资拉动为定海神针,为什么不那么有效了?
说到底是收入的问题。
外部关系上,越来越复杂。
外贸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张赢牌,将中国过剩的产能输出,同时也以较低的代价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与技术。现在局面变了,外贸因复杂的背景受阻,产能输出得不到满足,反映到整体经济,自然是生产过剩,这是外需不足的结果。许小年的视角是放眼一个更长的周期,不考虑体制性的冲突,中国制造的突围当然是创新,是通过供给推动需求,推动的是外需。
同样的逻辑,用在国内就说不通。
因为,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底层逻辑,是收入不足。收入不足的底层逻辑,说到底是分配失衡,这是中国特有现象,用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不了。
中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只的38%,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60%以 上,美利坚为82%;中国投资在GDP中的占比接近50%,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左右。中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为43%,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60%左右;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不到4%,西方发达国家为3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为53%,郎教授说只有2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80%。
表现于经济上,美利坚现在的危险是通胀,是要补上制造的短板,要做扩表,青年失业率为6%;中国现在的危险是能否快速走出弱复苏周期,避免出现失去的三十年,如何在企业做缩表的同时,避免造成就业压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辨别,任何事物本来就相互的。
我们不如以另一种表述结束供给与需求的中国式辩论,谈供给不足,要看谈的是什么,许老师谈的是创新突围,当然不会错,且提出为企业减负,更是拳拳之心;而中国经济真正的痛点,是必须把人民的美好生活置于经济发展的首位,没有这种信念,又如何扩大老百姓的收入?钱永远是不够用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