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被吐槽上热搜。
不少投资者“一万元亏两千多,前几天受不了卖了,居然还收手续费。”
常读我稿子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不要成为债务承接人!”
这句话我过去说了很多次。
可以预见,未来我还要说很多次。
原因无他:时代变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莫过于:从去年开始理财产品修改了条款,不再进行兜底。
也就是说:理论上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再保本。
这意味着:所有投资者才是理财产品的第一责任人。
更直白一点来说:过去买理财躺赚的时代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投资者购买任何理财产品,都需自负盈亏。
但事实上,投资者跟专业机构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信息差”,很容易就成为接盘侠。
比如:前几年P2P借贷平台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承诺高回报。
投资者但凡没有第一时间“撤离”,就会面临巨额亏损。
再比如:从去年11月到12月,理财产品市场经历了一波大幅亏损,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R2风险的产品。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银行的理财产品打包了大量的债券,尤其是地方债与房地产债,但他们发生波动,自然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
还比如:某些高端有门槛的理财产品,往往都会包含,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s曾经是房地产投资的热门选择,因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潜在的资本增值。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下降,消费者收入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供应的过剩,导致租金面临收入下降与房地产市场不稳定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相关产品的收益。
更有甚者,相关理财产品背后的信托公司一旦出现“挤兑”,现金流出现问题,就会连带一大片高端理财产品出现问题。
发现没有:理财产品的“坑”相当的大。
事实上,不只普通人容易踩坑,就算专业人士也经常直接掉坑里。
最近两年来,相当多的上市公司购买了号称提供5%至8%的回报理财产品,最终无法兑现承诺,从而让许多投资者蒙受损失。
在我看来,理财产品最大的坑在于:
他们构成相当复杂,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债务风险打包在一起,然后以高回报率吸引投资者。
对于了解投资的人来说,高回报通常伴随着高风险。
但相当多的人认为:我在银行买的产品,总不会坑我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普通人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陷阱”呢?
我认为有三点:
1.对任何来路不明且承诺高息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拒绝,他们极有可能是打包了地方债务的理财产品。
要知道个体在体系面前,毫无尊严,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仅购房首先要远离债务淤积地区,选择理财产品也一定要远离债务高发区的任何理财产品。
我这里直接点名了:
云、贵、川、东三省、山东、广西以及河南的理财产品、包括债尽可能远离。
当然不是说他们发的理财产品一定会亏,也不是说其他地区发的理财产品一定不会亏,而是上述地区理财产品“暴雷”的几率相对得高。
2.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
理财产品根据风险从低到高,分成了等级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别,从R1到R5。
普通投资建议只选择较低风险的R1和R2级产品,但请注意目前R2产品已经出现了亏损。
R3及以上的产品存在更高的风险,建议量力而行。
3.掌握一些重要的指标。
比如:理财产品中的债券占比,以及债券的组成。
前者决定收益水平,后者决定风险水平。
最重要的是:预期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时,这可能是风险的信号。
综上,我们需要认识到:时代变了。
经济高增长时,一部分投资品赚不到钱,这不是投资水平问题,而是分配问题。
某些大佬通过各种手段拿走居民部门的财富,维持内卷与成本的“优势”。
但还有一部分投资品是赚钱的,即使交易环节存在大量的漏洞,但赚钱多,仍有一些收益,可以拿出来分配。
不过当经济增速放缓时,情况变了:
即使堵上了漏洞,还采取了“对冲”策略......
但仍掩盖不了要分配本金的本质——有人享受红利,就有人成为红利。
如今绝大大多数老司机们,都开得更稳了。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能做的无他——降低预期。
目前来看,除了银行定期存款之外,最稳的莫过于——货币基金,而且也相对友好,多少钱都能投,随支随取,年化2.4%左右。
除此之外,想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只有系统学习金融知识,搭建风控体系,别无他法。
事实上,在我看来,如果还跟以前一样,闭眼买银行理财,那么跟开车上山的体感没啥区别:有时候是顺风车,有时候是过山车,全凭幸运。
祝好,我是希望你财富自由的谢筱白
烦请点赞、关注
我们每天一起进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