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对融资和再融资资金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Wind数据显示,8月28日至9月26日,20家公司登陆A股,同比下降54.55%,20家公司上市募资合计191.55亿元,同比下降65.19%;再融资方面,A股再融资规模443.94亿元,同比下降59.44%。综合来看,近一个月内A股IPO、再融资规模合计635.49亿元,同比下降61.36%。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市场低迷、指数下跌、投资者信心不足,为了减轻市场资金压力,监管机构暂缓了新股发行,也控制了再融资节奏。从做法来看,不能算错,但也算不得好举措。对A股市场来说,并不缺钱,缺的只是投资者信心,缺的是场外资金不愿进场,缺的是投资者预期不强。

建议对融资和再融资资金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基本盘总体稳定,上市公司业绩也没有出现明显下滑,外部市场也没有发生剧烈震荡的情况下,A股市场会持续低迷、不断下行,以至于出台了一系列提振股市的政策措施,仍然没有改变市场低迷格局呢?投资依然信心严重不足呢?可能需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不能总满足于用老一套的暂停新股发行、放慢再融资节奏、出台几项提振市场的政策等解决问题了。

那么,影响股市稳定的深层次问题有哪些呢?应当不少,譬如退市不力、对财务造假的处罚不严、还不能对内幕交易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力等。应当说,这些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离真正高效、规范、健康的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加强,强化这些方面的工作,力争让股市能够真正步入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

建议对融资和再融资资金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则是这些年来一直未做,却很重要、对股市走出低迷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融资、再融资资金用到了哪里,有多少是用在正道上的,又有多少是被转移或浪费掉的。因为,融资和再融资的目的,是推动企业更好发展,而不是提供造富机会,不是让少数人利用股市去发财、去积累个人财富、去转移财产、去损害投资者利益。

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有关规范减持行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规范大股东减持确实起到了比较明显作用。但是,却又给了市场一个不太好的信号,那就是行政干预。因为,减持是股东的权利,也是股东的自由,只要减持行为规范,谁也无权干预。而规范减持的政策措施,都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法律手段。更重要的,对减持的规范再严厉,也是被动治理,甚至连亡羊补牢都算不上。真正的问题,在融资和再融资环节,在上市公司获得市场资金之后,到底都做了什么。如果全部按规定用于企业发展,就不需要对减持行为予以约束。恰恰是前道的融资和再融资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才需要后道的规范减持行为发生,有点本末倒置,也有点轻重不分。

这也意味着,监管机构更需要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融资和再融资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效率,是股市获得的资金有没有按规定用途使用。也许有人会说,上市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从市场获得资金后,必须按上市时承诺的要求执行。再融资也是如此,必须有项目、有这样的资金需求才能再融资。话是这么说,做得如何,就不是靠说,而要靠真实的数据和实际的效果,看资金使用后产生的成果。

建议对融资和再融资资金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很显然,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薄弱的,只要企业不发生重大挪用资金现象,只要资金不出上市公司,就无人过问。减持则充分利用了这个条件,让大股东实现了套现和财富转移。不然,这些年来上市公司从市场募集了巨额资金,为什么企业发展远没有想象的好呢。别的不说,单从2022年看,上市公司市场募集的资金总额就高达16843亿,其中,新股发行募集资金5868亿,再融资募集资金10975亿。特别是再融资,成为了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募集资金手段。

一年就募集资金近1.7万亿,这些资金到底都用向哪里,有没有按规定使用,是否成为了大股东的套现工具,需要有关方面好好研究。在此,笔者建议,监管机构能否会同发改、工信、财政、审计等部门,对近五年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分析、评估和评价,同时,一并对大股东减持获得的资金去向也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看一看这些资金到底是用于上市公司发展了,还是流失了,产生了多少效益,减持的资金是留在了国内,还是被转移到了国外。要知道,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不怕上市公司融资多,就怕融资肉包子打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50644.html

      
上一篇 2023-10-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