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这句话送给嘉定西门,再合适不过。眼下,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加快推进旧改二期房屋征收工作,原住民们开始陆续搬离。
居民渴望乔迁新居,“保护派”希望留住历史文脉,政府的落脚点在于区域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三种声音看似矛盾对立,实则有共同的指向,那就是让西门越来越好,让原住民越来越幸福。说得更宏大一点,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秉持这个最大公约数,关于西大街的诸多争论应该戛然而止,转而付诸更务实的行动。
为此,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围绕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推出系列宣传作品。一纸动迁令,更是再“见”西大街的一份约定。
截至9月27日,已有751户居民陆续搬离西大街,在中秋国庆来临前,与老街告别,与未来相拥。一件件旧家具打包带走、一辆辆搬家车往返街头,这些挥别过往、憧憬重逢的画面,定格下老街珍贵而独特的记忆。
喜圆安居梦,憧憬新生活
“三二一,茄子!”香樟苑小区居民傅惠芳召集全家三代人在老屋相聚,大家相视而笑,一起拍下了珍贵的合影。
傅惠芳告诉记者,对于这次动迁他们期盼已久。傅惠芳和丈夫住在4层,公公婆婆住在同一栋楼的5层。婆婆因病导致行动不便,小区又没有安装电梯,她已经两年多没下过楼。“新家是电梯房,终于可以经常推她下来遛遛弯、晒晒太阳了。”傅惠芳说。
“老房子早就交了,新房子也拿好了,今天来给家人帮帮忙,越是累越是开心。”陆兰芳虽然忙得满头大汗,心里却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说起生活的前后变化,她感慨万千:“原来一层楼住了8户人家,就算每家平均3口人,24个人共用1个卫生间,早上上班、上学的都着急得不行。现在换了新房,卫生间、厨房、客厅、阳台都分开了,这个条件简直‘没话说’。”
这次搬迁,陆兰芳和老同事杨大罗都选择了位于菊园新区的书香锦苑。“我哥哥、妹妹、表姐,好多亲戚和老同事都选了同一个小区,邻居之间可以互相照应,之后的日子就是安心养老、享受生活。”
是小区居民,也是“建设者”
对于香樟苑小区居民梁龙英来说,这处居所意义非凡。梁龙英的丈夫曾参与小区建设工程,可以说这片房子是他们亲眼看着一天天造起来的。经年累月,这些外观破败的老楼即将迎来更替,他们由衷开心。
即将搬离香樟苑,让梁龙英最难忘的是每天晚上的邻居茶话会。“邻居老钱会烧上一壶开水,把凳子摆好,我们七八个人就聚在小区的空地上讲讲新闻、聊聊天,现在想来总是有点依依不舍。”梁龙英说。
眼前这棵栀子树,是黄金娣和王国华30年前在家门口种下的。“每年六七月,满树的栀子花开,洁白一片,不要太好看,还香得不得了,住在顶楼的邻居都闻得到。大家都要来采几朵,用夹子别在头上,或者晒干了泡水喝。”说起栀子花盛放的场景,黄金娣仿佛在夸奖一个出色的孩子,满脸自豪。
这次搬家,高过围墙的栀子树没法带走。临走时,黄金娣捧了一捧树下的泥土,用一个袋子装了起来,她打算用这捧土在新家里种点什么。
家庭成员,“一个都不能少”
“黑黑,再看看这个老地方,我们要搬新家啦!”居民张绣英将养了近40年的乌龟捧在手心,对着旧居作最后的告别。
1985年买下这只乌龟时,张绣英花了将近小半个月工资。“当时我带女儿去菜场买菜,她一眼就相中了这只乌龟。一问要7块钱,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说真的挺贵的,但最后拗不过她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她回忆道。
张绣英告诉记者,这已经是黑黑第三次陪她搬家了,每一次搬家也见证着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张绣英小心翼翼地把乌龟放进养殖箱:“它是我们家里的一份子,说什么也不能丢下。这次让它跟我一起去新家养老,哈哈!”
虽然已经搬到了新房,杨大罗还是习惯每天乘公交车回来,看看让他放心不下的小黑。小黑被杨大罗带回家时才几个月大,之后的15年一直在这里度过。“它认定了自己的家在这里,我孙女特意买了个大笼子,试了半天它也不肯进去。”杨大罗说,动物对熟悉环境的留恋,让他既惊讶又感慨。由于搬新家需要过渡一段时间,他们便把小黑先留在了这里,他和女儿则商量好轮流带着食物回来看望小黑。“慢慢做它的‘思想工作’。”老杨笑着说,也借此经常回来看看。
这天,杨大罗像往常一样,在屋前的小板凳上陪小黑坐上一会儿。到点了,小黑便一路送他到公交站,再自己回到老房子门口,等待着下一次见面。
一件件平凡小事
凝固成永恒的瞬间
待涅磐蝶变
这些充满温度的记忆
将以新的面貌再次重现!
撰稿:司舒舒
摄像:姚卓林
编辑:沈悦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