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童保险服务李晓婧:险企自身需“长”出科技能力,深度拟合到业务中

大童保险服务李晓婧:险企自身需“长”出科技能力,深度拟合到业务中

本报记者李明会 冉学东 北京报道

9月26日,以“重构增长新逻辑”为主题的2023第六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论坛在北京召开。

在“科技新趋势”的互动论坛上,大童保险服务执行副总裁李晓婧表示,当前,保险业的数智化还在探索中,尚未真正带来革命性变化,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需要自身“长”出科技的能力,深度拟合到业务中来,通过降本提效慢慢“养”出新模式。

数智化重构还在路上,但技术对行业的赋能已经显现

1996年大学一毕业就投身保险行业的李晓婧,在谈到保险技术带来的变革时,从自身经历出发,给出了独到见解。

“在我看来,保险科技的发展将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化阶段,思考和实践以O2O线上连接线下的模式,如何实现效率的提升;第二阶段是数字化阶段,也就是OMO线上与线下如何深度融合,去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衍生出更多新的业务场景;第三阶段是数智化阶段,这个阶段涉及到如何与AI进行深度的结合,以及结合后可能会为行业带来更深层次的重构。”李晓婧认为,第三个阶段还在探索当中,目前尚未给保险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值得期待。

她认为保险科技发展至今,主要为行业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保险科技的发展,或者说整个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对市场的教育,对于保险的普及有着巨大的提速。因为在传统时代,保险的普及主要靠保险从业者,通过人传人去做普及,非常有限。虽然后来还有其他渠道的参与,但总而言之,传播方式比较传统,速度也不可能出现骤然提速。但是在这几年,互联网和保险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对保险的认知在公域里以指数级的速度传递给中国的广大用户,使大家认知到了保险的重要性。“这个变化对行业的增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也相信,未来还会继续提速。”

其次,保险科技大大提升了全行业的交易效率。李晓婧认为,这来自于技术的链接,是技术使得保险产业链各端全部被链接到一起。

她以过去行业产品切换和如今产品切换时,客户的体验做对比,说明了技术对行业成本、用户体验的优化。“上个世纪我刚刚加入这个行业时,在1999年6月10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6%点多断崖式下降到2.5%,当时保险公司比较少,行业业务量一下子爆增,在彼时纯手工录单,没有任何信息化、数字化加持的情况,所有的客户和代理人交单都要排很长的队,手里拎着现金,交单要通宵,运营人员都要崩溃了。不过,今年7月31日,产品切换业务又带来保单爆增,参与的客户很多,但这一次,线上、线下、全行业这么多主体,这么多从业者,我们没有觉得在运营的角度有什么变化。我也设想过,假如不是技术的更新,这种情况下我们行业需要多少运营人员的储备在那里。”

此外,李晓婧认为,技术发展在某些特殊时期能够激发出新的价值空间和新应用的产生。“原来,保险行业的工作无论是从最后的签约,还是后续的长期服务,都非常依赖于线下一次又一次的见面,是一个强线下依赖模式,这种模式如果是在早些年,没有科技加持,赶上三年疫情,对行业无疑是灭顶之灾。过去三年,由于科技发展使得保险业非常多的场景可以脱离线下,有些在科技赋能方面探索得比较早一点的企业,甚至可以做到端到端,即从开始一直到服务的终结都可以丝毫不依赖于线下场景,这都有助于保险业在疫情三年间保住发展的基盘。过去三年,受益于公司提前在科技方面的布局,大童几乎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甚至还通过疫情倒逼我们,加快推进线上化速度,使得大童OMO结合更加深入,线上也做了全链路的布局,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增量。”

科技需与保险业务深度拟合

过去几年,保险科技热度很高,但如今,再谈保险科技,相关技术初创公司似乎很难拿到投资人的钱了。这是为什么?2023年,当我再谈保险科技,我们还需要谈些什么?

谈到保险科技的“降温”,李晓婧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保险科技本身很难,另一方面也要看为保险科技买单的钱从哪里来。

“事实上,保险科技服务的对象是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C端不会为保险科技来买单。”她坦言,如果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的话,所有行业利润的来源均来自于保险的销售,而保费无非来自于三差损益的定价。而目前传统的定价模式,对保险科技这部分的考量是有限的。”

“无非是能不能产生死差益。”李晓婧认为,从科技赋能或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一些风控,死差益理论上存在,但怎么落地、怎么才能真正产生死差益,并且愿意拿死差益为这部分保险科技买单,这只有在死差益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并且嫁接在这条科技线上,这个细分赛道才能活得下来,并且活得更好。

“但是目前这部分尚没有看到特别亮眼的案例出来。”李晓婧如是说。

她坦言,过去行业通过技术手段为费差部分降本提效做了很多工作。不过,后来才发现一些保险科技企业其实是在打着科技的旗号干保费。“如果你不能做大业务规模直接带来保费,不能在费差上有直接的贡献,保司就没有办法为科技买单。保险科技的发展要经历长周期的生长,这也导致了与当前行业能够在保险科技方面的投入有限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这一点是短时间内无法去解决的问题,促使了保险科技领域出现了降温的情况。”

李晓婧认为,保险科技需要险企在企业内部慢慢培育。“大童算是数字化转型做得比较早的一家中介,你会发现最好的做法不是保险科技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跟保司和中介合作,而是现在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需要自身长出科技的能力,深度拟合到业务中来,通过降本提效慢慢‘养’,也许有一天就可以‘养’出新的模式,大童是走过了这样一条路。”

据悉,大童保险服务总部50%以上都是具有科技属性的人员。“这些人员几乎长在了所有业务部门里面,与传统IT思路不太一样,我们的业务部门跟IT部门的绑定度特别高,甚至以项目组的形式,一组业务的部门人员直接配了一组产品经理和一组IT人员,他们可以迅速决策,迅速优化他们的功能,敏捷开发。”李晓婧介绍道。

她笑称,这样的速度使公司业务直接“焊死”在数字化平台上。“没有哪个业务可以离开数字化技术,没有哪个流程、哪个环节可以离开数字化而存在,这确实优化了今天的业务模式。”

未来,大童保险服务依然重点关注保险科技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除了降本提效,我们希望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空间出来。”李晓婧坦言,“这几年的探索也有一些成效,通过“科技+人”的模式,大童为更多的保险客户提供了专业、有温度的保险及配套服务;为前线队伍提供了多元化的赋能,同时也倒逼他们具备了全线上化服务客户的能力;也为众多想要进入保险行业发展,但因为职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与迷茫导致不敢入场的新保险人,打开了保险事业的大门。”

“这都是我们新价值空间的创造,我们也在做探索。在我的期待当中,未来全链路当中要把人的能力分拆到最小的流程单位。流程中需要有人存在,就让人来干;其他的流程和环节,科技可以做,就让科技上场。我们就用人和科技之间的极致分工和流程的不断丝滑,打开新的价值空间。”李晓婧如是说。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7870.html

      
上一篇 2023-09-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