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经济学家刘遵义:理解未来世界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辛继召深圳报道今年已近80岁的刘遵义,仍精神矍铄地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公室工作,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访问者。

刘遵义曾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多个创新性的、引领性的政策建议。早在1966年,刘遵义就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计量经济模型;1979年,他最早做出中国经济将实现8%年增长的大胆预测。

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者,除经济学外,他的另一项成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他在2004-2010年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参与创立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也有着更深远的思考。刘遵义认为,在大湾区,香港和深圳可以同时成为全球创新、风险投资、创业和融资中心,融合硅谷、128号公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诸多功能。这不仅可以服务大湾区,也可服务整个中国内地和东亚地区。

“看FDI不能只看规模,要看技术和质量”

“经济全球化能够提高世界上所有经济体的总体福祉,而经济逆全球化将降低所有经济体的总体福祉。”针对近期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去风险化”话题,刘遵义如是表示。

他认为,各经济体“脱钩”或“去风险化”,可能导致现有供应链暂时中断,影响世界各地短中期的生产活动。随后,多个平行独立的贸易区域以及供应链将会出现。

简单地说,真正的“去风险化”就是不要只靠一个供应来源,不要只靠一个顾客。但是,当前的经济逆全球化、“脱钩”和“去风险化”等问题,意味着每个经济体面对的选择会减少,从而导致所有经济体的总体福祉降低,全球经济增长亦将因此放缓。

在此情况下,在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赖净出口的增加。因此,经济“脱钩”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供应来源多元化、开拓第二供应源和创新来缓解。

“其实,多元化与开发第二供应源,都是一种保险。”刘遵义表示,长远来说,假如每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来源,对世界来说其实是好事。由于有竞争,价格会降低,质量会提高,最终所有消费者和使用者都会得益。

与“脱钩”或“去风险化”论调相伴生的,是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其结算中出现的“去美元化”迹象。

根据IMF今年7月报告,全球110个国家已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去美元化”。各国央行正在加快增加黄金储备,去年黄金净购入量创下1950年以来的最高年度需求纪录。全球151个国家的央行已经推出或正在研究推出本国的数字货币。

此外,多个新兴经济体正在贸易结算领域推进本币结算。比如,印度与马来西亚协商使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中国和巴西已达成本币结算协议,两国贸易结算基础将从美元转向人民币-雷亚尔。

刘遵义认为,应当鼓励各国之间使用本币交易。本币交易只需要换汇一次,汇率风险只有一个,美元交易就要换汇两次,需要面对两个汇率风险。例如,中俄之间就可用人民币和卢布报价、清算和结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就可用人民币和印尼盾。

此外,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例如泰国跟印度尼西亚做生意,也可以鼓励它们用本币交易。假如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不了,中间有差额,也可以用人民币或其他第三国货币来作最后清算。

历史上看,1970年代之前,全球贸易使用本币交易进行交易。直到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各国才开始普遍使用美元清算。

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我国利用人民币清算与结算涉外交易,会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汇率波动可能会加大,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所以离岸人民币市场也需要监控。

汇率的背后是信心,大幅度的贬值会伤害市场对本币的信心,尤其将对金融市场开放形成比较大的打击。因此,要增加各国之间用本币交易,减少美元使用。

刘遵义认为,今天的中国和上世纪90年代初不一样的地方,很重要的一点是居民储蓄很高。“很多外国朋友说要去中国投资,我就跟他们讲,你们要有新的技术、市场或商业模式,只有钱来中国是不够的。所以看FDI不能只看规模,还要看技术和质量。”

大湾区是一种“迷你型”的经济全球化

刘遵义长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生活,并参与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能否成功发展,关键在于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能否融合发展,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互补长短,实现规模效应,协作共赢。

其逻辑在于,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越大,它们一体化能带来的利益就越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开放的一个试点。因此,假如大湾区经济能一体化,能够做到“四通”,香港与大湾区的经济增长率都会提高。这是一种“迷你型”的经济全球化。

在大湾区,香港、深圳可以同时成为全球创新、风险投资、创业和融资中心,融合硅谷、128号公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诸多功能。这不仅可以服务大湾区,也可服务整个中国内地和东亚地区。今天,硅谷已经没有成规模的制造业,但大湾区仍有发展制造业的充足空间。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刘遵义表示,大湾区拥有多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理想的生活条件,可以吸引全球各地的教研机构与人力资本,发展成为领先的高等教育与先进基础研究中心。大湾区亦可仿效美国波士顿地区,建立“大学带”,服务大湾区、全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大学生与研究生。

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办学蔚然大观。除香港中文大学2014年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去年6月获批。此外,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都在筹备。

刘遵义认为,未来,香港应当迎势而上,利用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满足内地经济的需要,将香港金融市场发展得更地域多元化,并增加人民币在港的流通和使用。

香港金融业的生产效率一直很高,创造了超24%的GDP,但只雇用了本地7.4%的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其他港人没有从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获得足够的好处。香港不能光是倚靠金融业,香港也必须开拓新的增长点。

刘遵义表示,大湾区经济一体化会为大湾区与香港带来很多的利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香港应投资和促进其他的实体行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香港金融业也应该制定新策略,帮助和支持香港的实体经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7575.html

      
上一篇 2023-09-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