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普惠金融不是公益性的金融行为 但要有准公益的心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2023年恰逢普惠金融成为国家战略十年的重要节点。9月27日,在“新起点·新突破·新格局——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学术峰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究其认识的关键,集中体现在“普惠金融不是公益性的金融行为”“要有准公益的心态”等三方面。

吴晓求:普惠金融不是公益性的金融行为 但要有准公益的心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回顾过去这十年,从2013年开始,我国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7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提升服务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和各部委出台了诸多引导金融机构让利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措施。随着数字化技术对金融业态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银行还在G20框架下发布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推动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总体来看,从政策支持“红利”和金融指标改善,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吴晓求也认为,实现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但究其关键,吴晓求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应注意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通过科技手段解决普惠金融中的难点。普惠金融不是公益性的金融行为,要通过控制风险使得成本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二是要有准公益的心态。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技术的发展,金融的客户端不断下移,金融准公益的特征愈加显现。以互联网金融为鉴,把普惠金融做成一个收益很高的金融活动、又没有解决风控难题,就会出问题。三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要求各大行都应该设立普惠金融部,对中小微企业、广大的农村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说道。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7176.html

      
上一篇 2023-09-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