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印钞票的美联储竟然没钱发工资开始裁员了。
据美联储发言人称,美联储系统预期将会在本财年裁员近300人,主要范围集中在12个地方联储,受影响最大的是信息科技方面的工作人员。
根据美联储去年的年报数据,美联储的员工数量一共是约2.1万人,虽然此次裁员300人,占比只有1.4%,但由于这是美联储13年来首次大裁员,个中意义自然不必多说。
尽管美联储并未解释此次裁员的原因,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其实和那些选择裁员的私企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因为亏钱。
根据美联储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今年上半年美联储的总利息收入是883.88亿美元,总利息支出为1418.47亿美元,经营性净损失达到了573.84亿美元。
有机构预测,美联储全年经营性净损失或将超过1000亿美元。
而上次美联储亏钱,还是在1915年,距离现在已有108年。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不禁要问:
美联储自己就是印钞票的,怎么还会亏钱?
虽然看似离谱,但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其实说到底,这还是加息带来的恶果之一,美联储属于是自讨苦吃。
印钞票的怎么还会亏钱?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印钞这件事并不是美联储自己就能说了算的。
尽管美联储背后站着的是华尔街各大财团,但其最大的股东还是美国政府。
每年美联储都要把利润的80%上交到美国财政部,剩下的部分才能留给自己用做日常开支,分给各个股东们。
而美联储想要印钞的话,就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进行表决,是要受到《联邦储备法案》规范和约束的。
否则美联储左手印钱自己花,右手又拿着美债当担保,岂不是反过来成了美国政府的主人?
所以说白了,美联储从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一个“银行”,是有可能会亏损的。
其次,这次美联储会亏钱,主要原因还是加息。
美联储从哪里赚钱?
美联储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长期持有的,利率普遍在2%左右。
但我们都知道,过去1年多美元接连加息,如今债券利率已经超过了5%,美债资产价格大幅度贬值,美联储自然也会亏损,现在债券的账面浮亏已经高达1.1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只要美联储一天不停止加息,就会一直持续亏损。
当然了,即便如此,毕竟美联储的背后是联邦政府,只要资产不变卖,那么账面上的浮亏就会只是浮亏,不必担心会像那些暴雷的美国商业银行一样,遇到挤兑危机不得不变卖资产。
加息带来的后果,远比表面更严重
虽然上半年已经亏了574亿美元,但美联储的嘴依旧很硬,并没有放弃加息的打算。
9月20日,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鲍威尔再次放鹰,称:
“FOMC坚决致力于将通胀降到2%,美联储依旧坚守这一目标,从未改变。”
“大多数政策制定者认为再次加息是合适的,美联储致力于实现和维持足够限制性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至2%。”
可现在的问题在于,哪怕美联储自己都亏惨了,甚至不得不裁员300人,哪来的自信要继续加息呢?
要知道,一方面美国债务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美债规模已经正式突破33万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维持高利率的话,美国财政还能撑多久?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一直不错,失业率控制得也很好,但货币政策传导是具有滞后性的。
随着美国继续加息,将高利率继续维持下去,接下来美国经济究竟能不能扛住,现在还是未知数。
最讽刺的是,一直在强调严密关注美国就业市场稳定性的美联储,转头自己也裁了300人,为美国失业率做了贡献。
两瓶毒药摆在面前,美联储会喝哪瓶?
随着美国8月份CPI同比上升3.7%,美国国内通胀担忧再度燃起,通胀的“高粘性”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而这也代表着,美联储又迎来了两难时刻,面前摆着两瓶毒药,到了必须选一瓶要喝下去的时候:如果进一步加息的话,美国经济还能不能撑住,将是一个大问题,稍有不慎就是银行暴雷、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的结局;
可如果停止加息的话,通胀又很可能卷土重来,相当于过去1年多美联储加息加了一个寂寞,付出的所有心血全部打了水漂。
那么美国会怎样选呢?
从鲍威尔的鹰派发言,以及美联储一贯以来的作风来看,更有可能是前者——继续加息。
虽然接连疯狂加息之下,现在美国的日子很不好过,但万一真的能把其他主要经济体熬死一两个,到时候完成收割,依旧是稳赚不亏。
所以美联储的算盘打得很响:
就看谁先撑不住,最后一定是赢者通吃的局面。
因此,现在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比拼的就是谁能熬得更久,只要坚持到美国不得不开始降息,那么就相当于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就连印钞票的美联储都亏损500多亿,需要裁员300人,美国国内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虽然美联储加息的表态依旧很坚决,但现实情况可能未必有其口中那么乐观,哪怕是美联储,恐怕也撑不了太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