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对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自贸区10周年·全国寻访③】

摘要:前海、南沙自贸片区的发展路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广东:对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自贸区10周年·全国寻访③】

广东:对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自贸区10周年·全国寻访③】

最独特、最不可替代的功能

广州南沙,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骏德汇寰球美食美酒综合体内,来自法国、智利等国的葡萄酒,以及米纳斯吉拉斯州、耶加雪菲等产区的咖啡豆,整齐地码在恒温恒湿的仓库货架上。

“我们在南沙和香港建了双总部。”骏德商业集团董事杨宛莹说,“得益于南沙便利的交通和政策,货品在两边可以快速流转互通,货车两小时就跑完单程。”

香港寸土寸金,而南沙地理位置优越、同样背靠大港、空间大且租金优惠。在杨宛莹这位香港商场精英看来,南沙对拥有同类需求的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两边的“无缝对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南沙有能力作为香港的功能扩展区,承接高能级的国际供应链企业。

深圳前海,一所享誉全球的仲裁机构坐落在直插天际的CBD摩天楼群里。去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的仲裁案件总争议金额增长到1272亿元人民币,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

与香港、与国际接轨,是深国仲的成功之道。为消除外界对仲裁独立性的疑虑,深圳早早以特区立法形式对深国仲进行法定机构改革,率先引入以国际化的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制,规定1/3以上理事来自境外。“因而,越来越多的港资和其他外资企业认可深国仲的公信力,选择到这里来和谐化解商事纠纷。”深国仲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副法律顾问伊然说,“深圳也向全球性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一步迈进。”

2019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又在香港设立了华南国际仲裁院,形成“深圳+香港”“双城两院”新发展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更充分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广州南沙片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两地最独特、最不可替代的功能,无疑是与香港、澳门的紧密合作。

外界普遍认为,这种合作已在两个维度深入:一方面,前海与南沙帮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港澳与国际接轨的规则规制,前海与南沙真正做到了服务内地、走向世界。

什么最能吸引港资外资?

几年前,一宗中美跨境投资纠纷引发全国关注。争议金额高达134亿元人民币,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仲裁案件。案情相当复杂,当事人和代理律师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苏格兰等五个国家和地区,分歧巨大。但基于对深国仲的充分信任,中美两国当事人共同选择由该院解决纠纷。

深国仲没有辜负信任。通过调解庭几经通宵的艰苦斡旋和仲裁庭的专业处理,该案自立案到结案止,仅耗时13天。当事人对最终的解决方案都表示高度满意,一裁终局,避免诉累,而且根据联合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可跨国执行。

这是一场漂亮的“战役”,它充分说明,深国仲和它所代表的前海法治创新环境,受到了全球市场主体的信任。高标准打造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已有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等6大类175家机构入驻;全国14家粤港澳联营律所中7家落户前海,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涵盖司法、调解、仲裁、公证等全链条服务。

“前海极为重视法治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在前海2021年推出的75项创新成果中,有29项涉及法治建设创新,占比接近40%;这29项中,超过一半以上涉及了国际或港澳规则衔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抒田说,“法治建设能固化制度创新成果、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收效非常显著——这点在前海和上海自贸区均得到有力证明。”

这样的环境,也成为港资北上、外资纷至沓来的关键。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增长3.4%,港资企业数量已达近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占深圳全市53.5%、广东全省21%、全国3%左右。前海还建成4个国际化街区、8所国际化医疗机构、9所国际学校,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众多港人港企心中,前海已成为来内地发展的第一站首选地。

前海也以不过120.56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了近2000亿元年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大湾区当之无愧的经济“巨无霸”。

广东:对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自贸区10周年·全国寻访③】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大湾区之“心”

南沙的定位与前海有微妙的差别。前海是香港的“邻居”,南沙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用广州南沙区领导的话说,南沙不仅要成为“区域交通中心”,更要成为大湾区的“功能枢纽中心”。

因而,前海的规划发展相对更聚焦,南沙则一定是更复合叠加的。走访南沙过程中,常能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这里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青年创业、国际化教育办学,也有国际物流枢纽、经济交往合作、跨境法律服务……

“南沙有‘六大平台’,上海有‘五个中心’。从特定角度观察,南沙更像上海自贸区,虽然体量更小,但目标也是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全方位带动周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南沙区委政研室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既视感”的来源。

在此定位下的南沙,最大的竞争力仍是与港澳的“互哺”关系,双方“一拍即合”的案例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如去年9月正式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对香港方面来说,南沙校区面积大、设施新、配套好。更重要的是,香港产业结构单一,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南沙正好补足这一短板。而对广州南沙来说,新校区的开设意味着宝贵的智力资源和国际人才资源将源源不断导入。

因此,港科大的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且打破院系传统设置,采用“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契合前沿产业发展。开学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有许多专家从香港带着科创项目来到南沙落地转化,涵盖微电子、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广东:对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自贸区10周年·全国寻访③】香港科技大学校区。

人才涌入,生机勃勃

融合发展态势下,前海和南沙涌入了大批港澳青年和国际高端人才,呈现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人才从业自由的政策环境率先搭建完毕:前海构建了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南沙推动了规划、税务、旅游、法律服务等领域专业人才便利执业。

商务英语培训机构烟语文化创始人李雁从香港搬到北京,今年春天又搬来南沙。她觉得,南沙的“创享湾”就是最适合她创业的地方。“南沙自贸区面向世界,对接外企的需求很大。”李雁说,“这里还有对港澳人才创业的补助政策,创享湾还有专门团队为我打造商业计划、对接各方资源。”

李雁很喜欢南沙的环境,依山傍水、不压抑。偶尔回一趟香港,坐船或是高铁,1小时内就能到家。

位于蕉门河畔的创享湾,是南沙集交流、规则衔接、青创、科创合作平台于一体的青创基地。2021年7月投用至今,创享湾已引进港澳青创项目59个。

而为了让更多像李雁这样的港澳青年更顺利地创新创业,创享湾落户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咨委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推动成立,邀请39名香港和内地知名专家人士担任委员,成为深化粤港合作的“思想库”“参谋部”和“超级联系人”,不仅提供咨询决策和建议,还在香港乃至国际的平台上,为南沙宣传推介。

咨委会作风务实高效,迅速打通了粤港澳融合发展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成立两年多来,港式国际化社区、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受其推动,落地落实。

“同”与“不同”

回过头看,与港澳的合作,为前海、南沙带来了什么?摆在台面上最醒目的,自然是前文所述的这些项目、资金、人才……而其实真正重要的、别处稀缺的,是港澳的规则、规制,或者说“理念”。

香港何以成为全球顶级的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其竞争力毫无疑问源于其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衔接的制度。

只有在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大湾区融合发展过程中,这些理念才能真正被内地所理解、所运用。这不仅关乎简单的“引进来”“走出去”,更关乎制度创新的方向、力度与速度,以及全球资源配置与规则引领的能力。

在南沙,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2023年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国际盛会接连举办。自主构建、全国首创的新型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全球溯源中心,将商品信息向数据生产资料转化,促进全球数据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在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果和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溯源标准规则应用、推广和国际输出。

在前海,企业登记“证照分离”在全国率先启动,首张“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发出;商事登记确认制率先试点,依托“前海港澳e站通”实现“足不出港澳”即可开办企业。截至今年4月,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9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7项,全国各地自发复制推广465项以上,已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制度创新策源地。

黄抒田认为,前海、南沙自贸片区的发展路径,在全国各地自贸区中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反过来说,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其他头部自贸区相比,它们仍然都承担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都应注重集成性改革创新的新理念,也都在努力推动形成制度型开放的新格局。

从这一维度看,与港澳的合作亦只是手段或途径之一。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始终是自贸战略再出发不变的题中之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2612.html

      
上一篇 2023-09-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