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上海报道9月23日,第三期外滩绿色金融报告发布,报告主题为“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发布报告,该课题研究也有王信担任课题主持人。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从以下渠道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是气候变化会对宏观经济形成较大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相关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如生产率降低、资源短缺、工作时间缩短、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减少等,如果这些政策措施未能实现平稳过渡,引发非线性调整,经济产出的波动性和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机构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气候变化可通过影响资产估值和经济主体预期、增加搁浅资产、推升信贷风险等多种渠道,改变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效果。
三是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增加了货币政策决策困难。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持续时间及其对宏观经济、物价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央行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持续性和范围的误判,可能侵蚀货币政策空间。
四是气候变化会对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气候变化具有长期性且不断加剧,并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冲击金融稳定。
报告也表示,近年来,不少经济体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国际组织围绕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相关金融风险的应对,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一类是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本质上是通过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行业,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央行在其货币政策框架内,直接或间接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或优先政府发展目标,并采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将绿色因素纳入央行资产购买、绿色信贷类工具、将绿色资产纳入央行抵押品框架。
另一类是管理和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宏观审慎和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日常经营决策考量。包括在考虑绿色低碳因素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要求等监管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指导监督,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强信息披露以方便监管和市场识别潜在风险等。
报告也表示,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监管政策,既有共识,也存在一些争议。在相关理论基础、传导机制、执行效果、国际协调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碳价变化对自然利率可能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空间和力度。
基于此,报告建议,科学制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政策:
一是完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是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货币金融政策和监管政策工具框架。如差异化货币政策工具,对高碳贷款引入基于碳排放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等。
三是发展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畅通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传导路径。
四是深入研究可在中长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搭配。货币政策力度可视碳价变化、财税政策力度、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灵活进行调整。
五是在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压力测试、气候风险可能引发无序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加强国际协调合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