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
储蓄
人生路上的意外,
并且是破财的意外,
总比我们预想的要多。
我最近学会在脸书上卖旧物,并且给自己制定了很有野心的目标: 每周卖50纽币!
拿出了期末考试前的拼劲儿,一有时间就埋头清理,每隔几天拍照上新。 短短几个月里,我卖掉了书、餐具、挂饰、衣服、书架、沙发……颇有砸锅卖铁的气势。
这一年过到了9月份,我的消费记录上还没凑满一页纸:
没添一件衣服,没买一件护肤品,除了房贷地税水电费这些正经的支出,唯一的“铺张”是几单使用了优惠券的外卖订单。
电影票换成海边散步,现磨的咖啡换成速溶,新鲜的番茄换成罐头,为了加班费一周连上六天班……
为什么?
因为这是2023年。
在银行工作,每天都很直观地看到钱带给人的影响。 这一年我们接待的客户几乎有三成都带着怒气,且日益呈现出更坏的趋势。经理这个在金融业驰骋了三十年的男人直截了当地说,“都是因为人们没钱了”。
贷款利率一路冲到7%,所有和生活相关的消费都在上涨,而工资岿然不动,这样的生活自然可想而知。
具体点说,2023年的生活,是一睁开眼就要面对的:三纽币一升的汽油,四纽币一根的黄瓜,二十纽币一份的快餐,每月三百纽币的电费,每周涨了几十甚至几百的房租或房贷……
在新西兰生活久了,就得出这样的经验:
不用信经济学家的预测,不用听媒体的宣扬,当我这个中国人都觉得攒钱辛苦的时候,那新西兰的经济一定是进入了非常严峻的时期。
可能是励志博主当久了,我已经习惯从坏事里找学习的契机。这段时间我观察了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发现那些在经济上没受疫情太多影响的,几乎都是生活的保守派: 不创没谱的业,不跟风投资,有正经工作,有固定储蓄习惯。 反观自己,虽被剥掉层皮,尚且没被置于死地,想来年轻时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是把相当的精力投身于赚钱之中,还要感谢那些苦日子,把一只大喇叭放在我脑袋里,循环播放存钱的提醒,扫兴,却救了我。
在小红书上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澳洲博主,疫情前有一份收入非常高的工作,在贷款利率很低的时候购置了豪宅,收入除了还房贷,还够负担较为奢侈的生活。而后疫情来了,先是收入缩水,而后被裁员,面对房贷利率节节上涨,只能卖房,而房价却连连下跌,仅仅几年时间,生活今非昔比。
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的故事浮出水面,我想我们必须意识到: 人生路上的意外,并且是破财的意外,总比我们预想的要多。
前段时间和同事聊天,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财思路: 她把日常开销分成几类,比如房贷、保险、地税、车保养等,并且给每样开销都单独开个账户,每次发工资就转一定的数目进去。 她说自己坚持了几年,虽说平日节俭,但再没有遇到被什么突然的开销一夜打回赤贫的情况了。
有时候你觉得人怎么可以活得那样吹毛求疵的,但往往生活总是应了那句话,“ 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
再说回我的二手事业,目前红红火火,已经产生小几千的收入,而这小几千则是大几千的消费教训。
整理说到底就是对自我消费的检讨——
为什么一张嘴需要十几只口红? 就因为博主的激情推荐? 为什么只过四个季节却需要那么多的衣服? 就因为逛商场就想买点什么的习惯? 为什么两个人的家庭,需要七人座的沙发?就因为在杂志上看过北欧的生活模板?
有时候先追求了别人的生活,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后来才发现, 构成舒适生活的物质,其实一点点就足够了。
2023年,我勤奋加班,自己种菜,有时坐公交车上班,不进行不必要的消费,把时间花在读书和运动上…… 原来一个抠抠搜搜的人是可以更抠抠搜搜的,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多糟糕。
不说了,铁子们坚持住,我要去拍照上新去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4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