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上海报道9月22日,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就亚洲如何应对全球化逆风,以及香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主旨演讲。
余伟文表示,当前地缘经济分化的风险与日俱增,全球化正处于十字路口。全球化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巨大利益,同时帮助抑制了全球通胀,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似乎过去了,全球货物贸易逐步放缓,在某些地区公众对全球化的支持也在减弱。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减退,全球经济面临碎片化的风险,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幸,尤其对于相对开放的亚洲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如果世界分裂成两个几乎没有贸易往来的集团,亚太地区GDP每年可能会减少3%以上。
余伟文直言,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全面的金融脱钩也不太现实。但是,当前务实的经济考量让位于保护主义和跨境限制,全球贸易更趋碎片化。香港金管局与国际清算银行的联合研究发现,2020年2月至2021年底,全球价值链网络连接下降了约30%。这背后有疫情干扰、企业缩短供应链等因素影响,必须要承认的是地缘政治也对此带来影响。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投资贸易关系将如何演变?余伟文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的布局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复杂供应链网络大规模搬离中国的可能性很低。类似汽车、IT产业等生产网络,具有较复杂、跨地区布局、资本密集等特点,亚洲大多数经济体不具备承载这些供应链的能力,要对这些供应链网络进行搬迁也是很困难的。
余伟文进一步表示,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足的供应能力,中国制造业当前在向价值链上游移动,中国大量中间产品的出口也拉升了其进口规模等,中国毫无疑问仍将在供应链布局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长,其国内消费和出口都将从基本产品逐渐转向为更精密的产品。
“希望大家对全球化的前景不再那么悲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沾沾自喜,亚洲地区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以克服去全球化的逆风”,余伟文表示。
余伟文提出四方面原则,来帮助亚洲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抓住新机遇。
第一,保持韧性。面对不断变化的资金流动,亚洲经济体须保持足够的缓冲,尤其要确保金融体系有足够的韧性。因此,进一步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并扩大国内投资者的基础,都有助于稳定地区市场。
第二,推进贸易多元化。可积极推进与非洲和中东等具备高增长潜力的地区开展贸易。与更多地区开展贸易、拓展服务贸易市场、抓住数字贸易机遇等,推进贸易多元化可以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第三,提升自身能力。提升人力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还应增强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加强ESG建设等,都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
第四,深化区域合作。在供应链区域化布局的背景下,区域合作有很广阔的前景,尤其在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跨境支付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比如,随着亚洲地区贸易和供应链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区域贸易使用本地货币结算,比如越来越多经济体希望与中国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变得很有必要。
余伟文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具备独特优势。香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申请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抓住新兴市场带来的增长机遇。香港一直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更广泛的应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将强化,为此香港在流动性、产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香港还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加强对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等。
“全球化正处于十字路口,但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亚洲地区完全有能力适应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余伟文表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