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局长金利佳: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普”和“惠”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37万亿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行,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115.12万户,重点领域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类各级金融管理部门的部署引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落实。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对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此普惠金融十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地监管局相关领导、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和普惠金融领域资深学者进行专访,第四期专访嘉宾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金利佳。

金利佳告诉记者,近年来,大连银行业专注于改进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为广大市场主体稳预期、增信心,“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激发了辖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发展活力。“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有大连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这些年,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特征和服务重点在发生变化,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也提供了诸多启示。”金利佳表示,一是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二是必须坚持数字普惠引领大方向,指导金融机构找准差异化市场定位;三是必须坚持强化政策协同,“几家抬”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最大化;四是必须坚持发展普惠和整治乱象并重,让金融资源真正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未来普惠金融发展应作出哪些转变?金利佳认为,从监管层面而言,要持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政策传导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和“惠”: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二是做好公共数据信息共享;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从机构层面而言,要认真练好内功,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供给体系,迫切需要进行“三个转变”:一是从标准化产品服务向个性化产品服务转变;二是从提供单一阶段服务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三是从单纯融资服务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

专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局长金利佳: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普”和“惠”

金利佳,受访者供图

摸索出一套有大连特色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21世纪》:目前大连市小微企业发展和普惠金融服务整体情况如何,普惠金融发展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金利佳:小微企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力量根基,在稳增长、扩就业、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小微企业85.95万户,贡献了全市48%的税收、55%的进出口额、91%的发明专利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95%。

近年来,大连银行业专注于改进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为广大市场主体稳预期、增信心。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97.41亿元,较十年前增长59.25%;为7.6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十年前增长98.81%。新投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3.6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激发了辖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发展活力。

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有大连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机构体系发展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引导各类机构结合自身特色,找准自身定位,完善机构建设,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推动23家银行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指导民生银行、大连银行等21家银行设立持牌小微、社区支行108家,特色小微专业支行185家。指导各银行将业务资源逐步向网点倾斜,仅全市大型银行网点中就有569家具备办理普惠业务资格,并配备了530名普惠客户经理,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打造普惠金融旗舰、标杆和普及三类网点,针对性倾斜信贷资源;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按照网点普惠业务规模质量、人力配置、市场资源等维度,建设普惠特色网点,普惠贷款余额在全行占比超30%。

二是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多元化普惠金融产品。结合大连地区产业结构和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梳理七大特色信贷产品体系,切实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连担贷”推动各机构总行与国家担保集团对接,分支机构与辖区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引入直担和再担保作为增信措施,为弱增信小微企业授信提额、增速。“连易贷”整合纳税、医保、电力、社保等十余个主管部门共享数据,指导机构通过数字赋能创新场景丰富的线上信用贷款模式,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连惠贷”对信用记录好、增信能力强的小微企业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定价,利率最低可达到3%。“连续贷”通过特色化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随借随还”产品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期限灵活、手续便捷的金融服务,缓解小微企业贷款期限错配和频繁转贷压力。“连新贷”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技术特征,推广“技术流”“科技积分”等专属评价模型,综合创新知识产权、动产、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强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连农贷”聚焦水果、畜禽、渔业等大连特色农业,通过 “订单融资+出口信保融资”“土地经营权+担保公司”“保险+期货”等组合融资模式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连贸贷”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模式下,考量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情况,以费用补贴、信用保险、风险分担等金融支持手段,降低小微外贸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和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设立“首贷中心”“续贷中心”解决首贷难、周转难问题。推动市区两级财政出资设立金普新区、高新园区、瓦房店市、庄河市4个“首贷中心”和金普“续贷中心”,在产业园区、自贸片区和县域农贸集市设立41个“首贷服务站”。银行业机构在区域内配置金融服务网点,提供首次贷款、无还本续贷、全流程一站式金融服务,将支小再贷款、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送达市场主体。今年为1453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资金支持31.85亿元;为各类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365.31亿元。

大连普惠金融十年之变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大连市普惠金融服务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这对未来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有哪些启示?

金利佳:十年来,我们持续完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提升人民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有几点:

一是普惠金融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大中型银行设立聚焦服务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增强专业化普惠服务能力。地方法人机构和中小银行进一步明确定位、回归本源,向县域、社区和基层靠拢。辖内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道路逐步明晰,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地方性保费补贴险种增至21个;大病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近十年累计参保1660万人次,累计赔付支出9.98亿元,将特殊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

二是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辖内金融机构更加关注普惠金融的可得性,积极改进普惠业务结构,强化对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拓展市场主体保险保障渠道。除小微企业、“三农”主体外,普惠金融支持范围还扩大到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重点领域。开展“百行进万企”“首贷培植”“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行动,指导银行上门走访2万余户市场主体,聚焦无贷户、轻资产户和个体经营者,“问需于企”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聚焦新市民等弱势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出台专属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将新市民纳入“普惠保”承保群体,参保人数75.13万人,新市民人群占比8.49%。

三是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显著提高。推广敏捷信贷服务,指导银行机构针对民营企业建立“快审快贷”“限时办结”“绿色审批通道”等工作机制,让客户办贷“只跑一次”。推动各行与不动产登记中心合作,依托“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平台,高效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实现在线抵押办理,提升贷款审批发放效率。指导银行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加大线上信贷业务覆盖面,目前全线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达194亿元,占全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5%。居民和企业在账户、贷款、支付、储蓄等服务方面便利性也都大幅提升。

这些年,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特征和服务重点在发生变化,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也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发展普惠金融”战略提出的十年来,普惠金融的支持群体、服务重点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持续聚焦突出矛盾、关注弱势群体,抓住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障碍症结,针对性采取措施手段。2018年我们提出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支持、2020年做好受疫情影响企业金融服务、2021年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都是牵住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牛鼻子”,解决经济发展社会中的突出矛盾的重要体现。下一步,要持续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源倾斜,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稳外贸优结构、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等战略,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精确制导”能力,切实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触达性和满意度。

二是必须坚持数字普惠引领大方向,指导金融机构找准差异化市场定位。运用技术创新释放普惠金融发展新动能,缓解普惠金融领域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但是,目前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大小银行服务能力分化、同类机构服务内容趋同的问题,亟待探索引导大中小机构合理细分客群,针对性优化业务流程、经营模式、风险控制、管理成本。要通过技术输出帮扶法人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开展细分市场数字化转型,鼓励指导中小银行抱团统筹搭建科技平台,同时兼顾个性化需要开发创新产品服务,实现可持续差异化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强化政策协同,“几家抬”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最大化。普惠金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搭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浓厚的产业和市场主体培育氛围,才能确保金融活水有效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因此,普惠金融发展有赖于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实现政策资源保障的最优效应,精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专项发展,让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充分享受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四是必须坚持发展普惠和整治乱象并重,让金融资源真正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近年来,个别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追逐暴利、借助普惠政策掩盖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浪费了宝贵的金融资源。这提示我们要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强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主体责任,确保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重拳整治普惠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

《21世纪》: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重要一方面是这些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请问近年来大连局在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缓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金利佳:近年来,我们加大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工作联动,从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专项行动、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服务便利等多个维度,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缓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一批缺抵押少担保的成长型企业解决资金筹措问题。据统计,2022年辖内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同比增长65%;纳税总额同比增长23%,为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政策引领。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强化考核导向,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纳入数据监测和监管评价,引导机构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服务,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合理增长,加大对高成长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联合市知识产权局共同印发《大连市知识产权融资质物处置工作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探索推动质权转股权、转移转化、反向许可、平台交易等多元手段扩展知识产权融资质物处置路径,破解知识产权融资押品处置难题。推动大连市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运用的奖补力度,通过融资贴息、培育资助等形式,进一步激发辖区知识产权创新、运用、保护和服务水平。

二是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联合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推动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与创新发展联盟,由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为牵头单位,114家银行保险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资产评估公司、担保公司、代理结构和交易中心为成员。联盟内部建立互惠合作工作机制,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融资、评估、保险、转让许可交易等全链条服务,探索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难、风控难、融资难、处置难问题,推动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务拓面增量。

三是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在常规知识产权业务基础上,持续创新特色化、本土化业务品种,缓解轻资产、重研发、多专利的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2022年实现了辽宁省内首笔版权和商标权混合质押贷款发放。2023年结合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挖掘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资产价值,运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自主商标”双质押批量融资模式,破解高技术养殖类企业“少抵押”融资难题,目前已向旅顺口区藻类协会26家会员单位提供整体授信3亿元,有效解决企业用款燃眉之急。联合知识产权局推动辖内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化融资工作,以高校院所和初创企业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作价入股,公开挂牌交易,帮助经营主体获得投资。

四是拓展知识产权保险保障范围。窗口指导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知识产权全流程相关保险产品,做好保险承保和理赔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解决后顾之忧。鼓励银行机构合理运用专利执行保险等产品加强质押项目风险保障,有效缓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截至目前,指导全市保险机构研发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职业责任保险、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保险等18款产品,为百余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五是扎实开展宣传推动和银企对接。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传,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为知识产权“入园惠企”构建良好氛围。引导银行机构依托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打造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服务平台,全面对接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等创新创业资源,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对接活动,主动了解融资需求。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线上线下银企对接33场,惠及千余家中小企业,力促银企对接更加精准化、效率化。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网点推介、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和其它专项活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宣讲和产品推介,逐步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及度。

围绕大连农业强市建设持续发力

《21世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获得性明显增强,请问大连市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哪些特点,大连局为此做了哪些工作并取得了成效,尤其是在特色产业方面,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规划?

金利佳: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正处于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拥有生产水果、畜禽、渔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在金融需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季节性强。以扩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性需求为主,大樱桃、草莓、蓝莓等资金需求在每年落果期结束开始,开始整修、改造或者新建大棚、购买休眠降温设备等需要信贷支持,而保险期间则是从玉米、大豆等开始播种或者是水果开始挂果开始,时节轮转、年复一年。二是“短小频急”特征明显。大连地区家庭农场超过1.8万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年人、夫妻档为主,具备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相同特征。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总体较高,对保费相对低廉的商业性农险产品需求旺盛。三是对创新型金融产品接受度较高。大连地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意识较强,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如“保险+期货”、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海参仓单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保险产品,辖区农户和企业乐于选择此类产品,同时也愿意为银行保险机构配合提供相关信息。

针对上述特点,大连局采取了“四手联弹”的工作举措:

一是出政策。每年结合原银保监会和大连市委市政府的年度农村工作重点,出台“大连版”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文件,对银行保险机构涉农金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季度通报、监管提示函、一对一监管会谈、基层调研、现场督导等多种形式加强跟踪指导,务求落实、落细。联合政府部门出台农险高质量发展、加快渔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等文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抓重点。支持海洋渔业发展,配合政府部门出台海洋渔业发展规划,及时反映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联合海洋渔业部门对海鲜预制菜领域开展调研,推动机构加大海洋金融产品创新,推出“连参贷”“浮筏贷”“渔船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协调财政部门将海水养殖风力气象指数、池塘海参水温指数、海水鱼养殖、水产制种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支持特色果业发展,银行机构在旅顺、庄河地区落地农户“种植e贷”樱桃、蓝莓项目、为种植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纯信用贷款支持,保险机构承保大樱桃气象指数保险,连续三年为旅顺口区樱桃种植户2785亩樱桃园提供1900万元保障。

三是推评级。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获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张清单”,向重点涉农机构定向推送,参与机构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倾斜资源,走入田间地头为新农主体建档评级、优先放款。截至2023年6月末,累计实现信用建档评级18909户,其中有融资需求主体3153户,授信金额88.10亿元,首贷金额1.72亿元。针对农户信贷需求额小、分散、无抵押物的特点,推广“整村授信”模式,实现770个涉农行政村全覆盖。

四是强联动。与政府信用信息平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联动,督导银行机构对涉农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减费让利,将更多的资源向县域倾斜。加强与农业、财政等部门会商协同,推动完全成本保险首次落地大连,为115万亩主粮作物提供保障9.49亿元。联合中国银保信探索开展全国首地全域化土地确权数据应用,实现农业保险大数据监管突破。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涉农贷款余额1307.94亿元,增长3.47%;农业保险赔付支出2.15亿元,保险金额62.23亿元。

下一步,大连局将围绕大连农业强市建设持续发力,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后半篇文章,开展“金融支农大走访”活动,真正让农民了解、用好信贷保险产品。

切实提升机构服务意愿、动力和可持续性

《21世纪》:“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请问大连局围绕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金利佳:针对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我们从制约因素入手,推动金融机构建机制、重激励、增资源、强技术,切实提升机构服务普惠金融的意愿、动力和可持续性。

一是做实尽职免责促“敢贷”。深化尽职免责“四种形式”,提升政策可操作性。明确清单式免责,指导银行建立尽职免责行为清单,在尽职评议中变“有罪推定”式尽职举证为“无罪推定”式失职举证,明确对于无违反规定动作的人员不追责。创新线上化免责,进一步细化大数据线上信贷产品尽职免责规定,明确对于自动获客、线上审批产品,业务操作各环节尽职合规的,经办人员及参与具体业务流程管理人员可完全免责。强化后疫情免责,指导各行深入摸排仍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风险状况,对无主观故意、确因疫情影响或落实疫情期间帮扶政策而产生不良的,免于追究责任。做实容忍免责,严格要求机构将普惠金融授信业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标准有机结合,指导14家银行将不良容忍度合理放宽至3%以上,为基层经营团队“松绑”。

二是强化正向激励促“愿贷”。强化监管政策引领,开展特色化监管评级评价工作,提高小微、“三农”金融等业务普惠金融考核权重。逐年印发监管要点,鼓励机构改进内部考评机制,强化正向考核激励,推动辖内银行普惠金融类考核指标权重由平均不足6%提升至目前的11%;实行普惠考核“一票否决”制,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与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结果挂钩。指导机构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积极争取总行转移资金定价优惠,开展多类别普惠业务竞赛奖励活动,增强机构服务普惠金融内生动力。

三是加大资源倾斜促“能贷”。指导银行业机构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用好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做好规模保障和渠道建设,要求各银行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不得挤占挪用,层层分解落实至基层网点。加强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近年来聚焦优质纳税户、无贷户、“专精特新”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市场主体,召开银企对接会二十余场,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2万余户,极大拓展客户维度,了解金融需求,有效夯实“能贷”基础。

四是提升信贷技术促“会贷”。指导银行机构将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结合,切实提升信贷技术,拓宽服务半径。推动政府搭建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易贷”平台功能,充分共享平台归集的企业社保、水电费、出口、合同履约等海量公共信用信息,为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信息资源支撑。推动法人银行等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数字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数字化转型管理评估和考核制度,开发普惠小微信贷管理系统,在数字信贷技术提升方面努力“弯道超车”。指导分支机构创新本地化大数据金融产品,通过数据赋能创新个性化融资产品或金融服务方案,目前已打造纳税、医保、烟草、社保等十余个信贷应用场景,创新“医保贷”“工信e贷”等特色化数字普惠产品80余项,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提升“会贷”水平。

不断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

《21世纪》:在政策引导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下,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未来应更加聚焦“好不好”,你认为在这种转变下相关政策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该做哪些转变?

金利佳:从监管层面而言,要持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政策传导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和“惠”。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国务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领域普惠金融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规划》到期,普惠金融领域需要高层立法或新的规划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均是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的主力军,但目前来看,银行服务普惠金融领域规范性文件较为完善,而保险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薄弱,有待补齐制度短板,强化制度执行刚性。针对目前大中小银行监管考核要求趋同导致的过度竞争问题,探索研究差异化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监管考核“指挥棒”引领机构错位竞争。加快对惠企政策适用对象的界定和实施细则出台,探索制定可量化、易考核的政策适用正、负面清单,提升政策助实体的实效性。

二是做好公共数据信息共享。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掌握的涉企信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守法等状况。建立涉企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支持区域金融服务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监管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一道,持续探索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机制,明确数据采集维度和考核评价规则;构建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形成相应核验规则,确保相关数据入库数据真实、连续、可用。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平台建设运行机制,探索根据金融机构数据使用需求提供风控模型设计、数据存储运算等服务,逐步构建服务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助力银行在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和可负担性上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强财政金融互动,能够更大限度发挥政策支持作用。积极推动政府通过创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加大资本投入,吸引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跟进,形成杠杆效应,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对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明确风险分担比例和补偿原则,对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小微、科创、“三农”等市场主体产生的信用风险予以合理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

从机构层面而言,要认真练好内功,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供给体系,迫切需要进行“三个转变”。

一是从标准化产品服务向个性化产品服务转变。银行保险机构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客户定位和产品定位,用好数字普惠金融工具,打造多元化服务场景,以灵活方式、便捷产品解决传统渠道难以有效触达长尾客户的问题。要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客户特点、需求和当前服务痛点,在增信手段、业务流程、还款方式、营销渠道等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针对性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专属的产品服务体系,突出服务适配性。

二是从提供单一阶段服务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围绕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构建融资结构更合理、服务方式更多元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有潜力、有前景但尚未获得良好信贷记录情况,强化与VCPE机构合作,加大首贷拓展力度和轻资产类信贷产品创新,做好各类保险保障。针对成长期企业缺资源、缺渠道、高波动特征,积极调动自身资源支持企业发展,以自身消费平台开展商户引流活动、搭建跨境交易撮合渠道、研发风险减量风控平台预警灾害等,“顾问式”陪伴企业成长。针对成熟期企业愈发多元金融需求,研究提供供应链融资、流动性服务、境内外并购、零售银行等综合服务,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三是从单纯融资服务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近年来,随着新的经济形态、用工形式等不断变化,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愈发多元化、综合化。金融机构要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导向,持续拓展服务领域。银行业机构除传统信贷服务外,要增强在财务咨询、财富增值、跨境结算、贸易金融便利等多领域的服务能力和产品供给。保险机构要按照商业可持续、保费合理的原则,向普惠客户推广工程装备、知识产权、灾害应对、特色农业、营业中断、产品责任、雇主责任等财产保险产品,丰富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企业重要关系人及新市民的健康、意外、养老等人身保险产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5950.html

      
上一篇 2023-09-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