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建设发展,锚定五大战略定位,在科创、产业、开放、互联互通和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都取得了突出发展成效。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上市粤企不仅是支撑大湾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亦是观察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整体经历了从疫后快速复苏到增速逐步放缓的转变,866家A 股粤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稳步开拓,共实现营业收入4.71万亿元,剔除 3 家未披露同比数据的企业,剩余 863 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6.33%;实现归母净利润3953.85亿元,同比增长3.04%。
这与广东省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相互印证,2023 年 1-6 月,广东省的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GDP持续蝉联全国第一,为62909.8亿元。
回望刚刚过去的 2023 年上半场,8 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千亿,保险巨头中国平安以4887.83亿元的营收蝉联第一,比亚迪、工业富联两大制造业龙头紧随其后,分别实现营收2601亿、2067亿。此外,万科A、美的集团、招商银行、保利发展和顺丰控股等也稳坐“千亿俱乐部”之列。
与此同时,依托于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实施,“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效应持续扩大,“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网络加速构建。
八企业利润规模超百亿,万科掉队
当我们将目光着眼于具体的上市粤企业绩发展情况和战略布局成效上,大湾区的特色高质量发展路径跃然纸上。
从整体业绩表现来看,上市粤企盈利能力较强,863家上市粤企中,有426家企业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向增长,占比接近一半,其中10家同比增速超10 倍。115 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 100%。
从盈利规模来看,8 家企业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超过百亿,这八家企业主要来自金融、制造和房地产行业。其中,金融机构占据了4 席,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平安银行和中信证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57.52 亿元、698.41 亿元、253.87 亿元和113.06 亿元,仅中国平安业绩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下降了1.25%。
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人才集聚、联通内外,已初步形成以港、深、广等城市为核心的金融网络,互设金融机构不断增多。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大湾区实体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3月初,广东省印发《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实施“金融+制造”工程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净利润超过百亿的企业中,制造企业占据三席,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比亚迪三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规模超过百亿,分别达到182.32 亿元、126.73 亿元和109.54 亿元。
此外,工业富联、迈瑞医疗、中兴通讯、立讯精密、海天味业等 23 家制造企业归母净利润也超过 10 亿元。
房地产企业的业绩情况则日渐式微,前八家业绩超过百亿的企业中,房地产仅占据一席,保利发展以122.2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排名第六。
而老牌房企万科则掉出“百亿俱乐部”之列,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约2008.9亿元,同比下滑2.91%;归母净利润约98.7亿元;扣非净利润约87.03亿元。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万科表示,主要受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结算规模以及结算利润率下降所导致。
在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等问题,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市场的低迷持续已经影响到了市场情绪,出现了“超跌”的“过度反应”。对此,他分享了一组行业数据——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2021、2022年分别下降11%和40%,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约25%。若以此估算,预计今年新开工面积仅为6.6亿平方米,将回到2006年的规模。
依托大湾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从当前上市粤企的产业布局表现来看,围绕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逐渐完善,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形成。
据统计,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866家 A 股粤企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占据了七成,总市值占全省上市公司的六成。在业绩表现上,今年上半年,608家制造业粤企实现营业收入2.39 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421.46 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动能。
在各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大湾区上市公司的发展也逐渐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推进,并逐渐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领域,广东省形成了从零部件、锂电材料、动力电池,到整车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聚集了比亚迪、贝特瑞、亿纬锂能、天赐材料、欣旺达、格林美、广汽集团等一众细分领域龙头。其中,新能源汽车“一哥”比亚迪蝉联销冠,营收增长超千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三倍增长,并在今年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达产500万辆的汽车企业,上半年汽车及相关产品毛利率头号对手”特斯拉”,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重要“名片”。
风能、核能、光伏等产业也在此蓬勃发展,诞生出了如明阳智能、中国广核、金发科技等业内翘楚,近年来,明阳智能加速推进风电机组的科技化、智能化进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在AI、智能驾驶等领域,工业富联、德赛西威、中兴通讯等企业亦崭露头角,其中工业富联受益于全球AI算力市场持续爆发,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成功迈入5000亿元市值俱乐部;“数字经济龙头”中兴通讯营业收入607.05亿元,同比增长1.48%,净利润54.72亿元,同比增长19.85%。
智能制造领域,果链霸主立讯精密“果链”龙头立讯精密保持战略定力,延续了稳健发展的态势,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3.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1%;上半年A股“调研王”汇川技术搭乘工控国产化东风,以“上顶下沉”的策略迅速打开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9.76%至 124.51 亿元;面板龙头 TCL 科技、显示龙头视源股份、制造龙头鹏鼎控股、激光设备龙头大族激光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引领风骚。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技术迭代等亮点突显,继续保持了2017年以来的营收净利“双20%”以上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不断突破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推出全新中高端台式超声I系列以及多款全新POC超声等爆款新品;中集车辆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1000多项注册专利,并在中国主导、参与制定了22项半挂车及上装国家与行业标准等。
同时,白云山、丽珠集团、国药一致、康泰生物、达安基因、华大智造等也有亮眼表现。
强研发“基因”凸显,18 家研发支出超十亿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摆在重要位置。
在业内人士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港澳的科技研发基础与内地城市的产业转化能力的结合。香港拥有16家、澳门拥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港澳作为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能够依托国际化优势对接全球科创要素。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赋予了粤企上市公司坚定的强研发“基因”,一直以来,粤企上市公司对于科技创新非常重视。
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合计有847 家上市粤企披露了研发投入数据,合计实现研发支出1369.34 亿元,其中202 家企业上半年研发投入过亿,18 家企业上半年研发支出合计超过 10 亿元。
研发投入最高的是比亚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42.46亿元,同比增长120%,远超营收增幅,并且大幅超过当期净利润,仅半年的研发投入开销已花掉去年全年净利润的8成以上。
截至2023 年 6 月末,比亚迪的研发投入累计超千亿元,研发工程师超9万人,拥有11大研究院,平均每个工作日比亚迪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已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DMO超级混动越野等技术。
中兴通讯研发投入紧随其后,也超过百亿。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12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1%。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全球专利申请量达8.65万余件,历年全球累计授权专利约4.4万件,位列全球专利布局第一阵营;此外,公司还在人才、组织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投入,以确保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从通信技术领域,逐步拓展到服务器及存储、数字化转型应用等互联网技术领域,以全面构建ICT核心能力。
除此之外,美的集团、TCL科技、工业富联2023 年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也分别达到66.11 亿元、54.65 亿元和49.32 亿元,跻身粤企研发投入前五强。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847 家粤企中,181 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当期总营收的比例超过 10%,5 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更是超过公司当期营收水平,较典型的如百奥泰、云从科技-UW、科思科技、微芯生物、奥比中光-UW,五家企业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均过亿,分别为4.20 亿元、1.98 亿元、1.15 亿元、2.48 亿元、1.68 亿元,而同期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仅3.15 亿元、1.64 亿元、0.97 亿元、2.42 亿元和1.65 亿元。
在强研发、重科技的氛围当中,广东省汇聚了一批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一件件创新成果填补行业空白,成为强链补链稳链的重要力量。
实用金融商学执行院长罗攀指出:“广东省以制造业为桥头堡,叠加多个新兴产业战略,形成较为稳固的发展模式。”
其认为,广东经验给其他城市尤其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引擎的城市提供了启示。“应借鉴部分广东经验,强本固基,重视对制作业这条经济命脉的投入。不仅要以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要推动力,还应做强制造业,尤其是高附加值制造业,如医药产业、精密制造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