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 全文共 4180 字,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

文/刘胜军

【编者按:近日与一位金融界资深名士交流,对方提及中国经济的三个“天仙配”,令人深受启发。这是对中国经济进行解构的一个独特的系统性框架,对理解当下的变局及应对极具价值】

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切分的。要看清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客观回顾过去,准确把握现在。

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也超越日本经济起飞阶段的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8.5%。中国经济增速之快、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谓空前绝后,称之为“经济奇迹”并不为过。

搞懂“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因素,是宝贵的历史教材。刘鹤在《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中将其归纳为六大因子:1)在反思文革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共识;2)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3)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4)保持政治稳定,发挥制度优势;5)充分利用比较优势;6)文化底蕴发挥着逐步加大的支撑作用。

其实,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是一个独特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式概括为“三个天仙配”:

1、“中国制造”与“欧美消费”的天仙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上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入世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魅力开始凸显,跨国公司也在“吸引力”作用下蜂拥而至。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上海占半壁江山。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因为以下因素:1)中国具有显著成本优势,尤其是3亿农民工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2)中国政治稳定,各级政府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围绕招商引资的竞争进一步提升了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3)中国从80年代就开始强调“要想富先修路”,尤其是高铁普及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令发达国家也羡慕的基础设施网络。4)随着企业日益聚集,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优势;5)中国不仅是理想的制造业中心,也是令人垂涎的市场机遇。“制造优势”与“市场机会”相互促进,使得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也令发达国家受益:欧美获得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实现了长期的“无通胀繁荣”。换言之,“中国制造”与“欧美消费”形成了一个天仙配组合,彼此各取所需。哈佛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教授用“中美国”一词来形容这一天仙配。

遗憾的是,由于欧美国家的自我麻醉,这一天仙配最终酿成了两大危机:1)面对中国入世带来的无通胀繁荣,欧美长期实行低利率,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最终以2008年次贷危机收场;2)全球化带来强大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在这一天仙配组合下,美国的精英阶层赚的盆满钵满,而跨国公司工厂向中国迁移导致美国“锈带”的出现,《乡下人的悲歌》描述的正是失业的产业工人的绝望情绪。即使面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深层政府”也麻木不仁,最终导致民粹主义兴起,“极度民粹主义者”特朗普当选。特朗普当选后,立即发动贸易战,宣告了“中美国”这一天仙配模式的终结。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2、国企与民企的天仙配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国企的存在。在探索中,中国逐步形成了第二个天仙配:国企聚焦于电力电信、铁公机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民企聚焦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行业。这一组合的结果是:中国一方面得以形成远超发达国家的顶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民企以效率和创新推动经济繁荣。

发达国家一方面将中国形容为“基建狂魔”,内心里却很羡慕中国的基础设施。正如《华盛顿邮报》所哀叹的:为什么美国永远不会有高铁。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拜登政府上台后,力图重振基础设施,然而美国的经济体制却导致“弱政府”,难以进行长期规划和大规模投资。1930年,火车在3天时间里已经可以从东海岸的纽约州到达西海岸的加州。令人震惊的是,2017年,美国的火车从纽约州开到加州竟然仍要用3天,80多年来竟然没有长进。在一篇《国家杂志》的采访中,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Amtrak前主席Joseph H. Boardman放声痛哭。

不过,最近几年,“国企民企天仙配”也遭遇挑战。在次贷危机后,政府推出“四万亿”,开启了国企和地方政府扩张之门。2018年的“去杠杆”方向无疑正确,但在执行中却出现了对民企的“选择性去杠杆”,民企信心遭遇冲击。此后,民企深受各类政策执行中的“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冲击,最典型的是房地产三条红线和减碳带来的“拉闸限电”。

疫情三年对国企、民企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对称的。国企普遍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强;民企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很多企业无法熬过疫情三年的极端考验。

另一方面,在微观利益的驱动下,国企不断扩张,突破了基础设施领域,开始挤占民企空间。例如,在房地产、建筑、金融等领域国企扩张势头加剧。虽然中央力图以新设19家民营银行来扩大民企准入,但新生的民营银行面临各种不利条件而发展远低于预期。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一天仙配面临的考验,集中表现在2023年民企与国企投资的“分道扬镳”:1~8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0.7%,远低于3.2%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面对发展的困难和世界的不确定性,民企躺平心态加剧。

鉴于民企的“五六七八九”地位、民企对创新和效率的主体地位,这一局面必须扭转。

3、城市化进程中地方财政与民众财富的天仙配

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是长达2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由此,形成了第三个天仙配: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获得可观的收入,并将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口流入,不断推升房价;

——民众将60%以上的财富投资于房地产,房价的上升意味着土地出让金的增长。与此同时,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而,日本的教训必须汲取。日本在80年代酝酿出了全球最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最终一地鸡毛,陷入“失去的30年”。

由于对日本教训的高度警惕,中国推出了旨在遏制房地产泡沫的“三条红线”。这一政策导致房地产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影响1/4左右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房地产财富效应的消失,将严重影响收入和消费预期。

对于房地产,一味“信马由缰”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急刹车的代价亦难承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未结束,但维系以房地产为中枢的“地方财政-民众财富”这一天仙配的难度越来越高。

三大“天仙配”的转型与调适

“中国制造与欧美消费天仙配”、“国企民企天仙配”、“地方财政与民众财富天仙配”,这三者构成了中国经济模式得以高速运转的秘密。

然而,时至今日,三大“天仙配”均受到了内外部冲击。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该如何调整和适应?笔者认为:

1、中国制造与欧美消费天仙配:面对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逻辑,指望继续维系原有的经贸合作格局已无可能,对美国必须“丢掉幻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1)提升居民收入占比,扩大消费内需。扩大国内消费,既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也可以缓冲美国的脱钩,增加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2)以华为那样的勇气突破卡脖子难题,确保“中国制造”在全球的领先竞争力;3)稳住欧洲,政经区别对待。欧洲在政治上要跟随美国,但在经济上需要中国。我们要抓住这一点,以更大决心推进《中欧投资协定》,不要让政治上的摩擦影响“中欧挂钩”的大局;4)大力发展与东南亚、俄罗斯、伊朗、朝鲜、非洲、拉美等大多数国家的经贸往来,开辟新的空间。

2、国企民企天仙配:这一组合必须保持,这是稳定中国经济大盘的关键之关键。当务之急是稳定民企的信心和预期。以《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标志,中央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围绕这一天仙配,需要打好组合拳:1)下决心进行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真正保障国企民企的公平竞争;2)国企应坚决退出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实现国企民企互为补充的“错位竞争”;3)大力提升资本市场地位,消除国有银行在贷款中的“所有制歧视”,大力发展民营银行,以此来营造公平合理的金融环境;4)及时回应、惩治导致民企“不安心”的错误言论和行为。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3、地方政府收入与民众财富天仙配:如前所述,这一天仙配的核心枢纽是房地产。毫无疑问,从长期看,房地产是灰犀牛、金融危机之母。但鉴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地方财政比重、占银行贷款比重、占居民财富比重,房地产急刹车要不得!换言之,这一天仙配只能软着陆,不能硬着陆。如何软着陆?建议:1)改革地方财政制度,约束地方政府的支出冲动、政绩冲动;2)将土地出让金从“当期收入”转变为“基金性收入”,须跨期逐步开支;3)地方政府支出的重点,是时候从基建转向民生了;4)破除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障碍,深入推进城市化,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创造空间。

最重要的是,要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让资本市场取代房地产成为居民财富的主渠道。这样可以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居民财富”的天仙配,最终摆脱房地产的绑架。

刘胜军 |中国增长模式的三个“天仙配”:过去、现在和未来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4499.html

      
上一篇 2023-09-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