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陈晓京
随着消费市场逐步复苏,被亏损困扰已久的味千中国,今年上半年业绩终于“回春”。
但它依然面临严冬。通过关店和压缩开支,并非长久之计,这家日式快餐品牌,又将何去何从?
在中国市场掘金多年,众多日式快餐品牌走到十字路口,它们几乎一致地遇到消费者审美疲劳和转粉。另一边,中式餐饮肉眼可见地崛起和扩张,日式餐饮还有什么新故事?
艰难扭亏为盈
今年上半年,味千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85亿元,归母净利润1.33亿元,营收大增30.6%,业绩扭亏为盈。
公司业绩得以“回春”,除了餐饮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其自身降本增效是一个重要因素。关闭经营不良门店,减少门店数量,以此降低现金和盈利的负担。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门店总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门店100家,同时,店铺及工厂管理费用、广告及促销和清洁费用等,均呈现两位数下降。
用规模换利润,确实可以让公司暂时喘一口气,可这并非长久之计。餐饮行业规模大,但进入门槛低、玩家甚多以及产品同质化,赛道的内卷越来越严重。
门店数量的压缩,也掩饰不了经营效率急速走低的现实。2020年,味千在中国内地、香港翻台率分别为5.1次/天、6次/天,2022年这一数据降至3.7次和2.5次。
不仅吃货们远去,投资者也对味千中国敬而远之,股价已跌“成仙”,总市值仅9.71亿港元。
门店越开越少
早年,味千中国借助大骨熬汤+日式拉面的营销定位,在强手林立的面条江湖,开辟了一个蓝海市场,扩张不遗余力。
2007年,公司携122家门店成功登陆港股。3年后门店规模达到508家,潘慰当年高调宣布千店计划,即在5年内门店规模达到1000家。
天有不测风云。次年,味千在“骨汤门”丑闻中元气大伤,股价大跌、停牌、市值蒸发,门店扩张计划随即放缓,至2015年,门店规模才升至673家。
千店计划首次折戟,拉面女王潘慰并不死心,2015年旧事重提。
第二次冲刺千店规模依然不太顺利,特别是2018年内部被曝出“贪腐门”,再度把公司拉入舆论漩涡。
门店扩张再度放缓。2016年-2020年门店数量分别为650家、704家、766家、799家和722家。
开店数量的增加,并未能提振业绩。2018年-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5.51亿元降至-7786.8万元。
在消费市场逐渐回归正常之时,味千中国却选择了收缩战线。去年公司门店降至59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140家,今年上半年门店再降28家至569家。
为什么门店越来越少?公司曾有过多种解释:合同到期、店铺位置转移、业主撤场及运营表现不佳等。
其实,最核心的原因是,味千过去的蓝海市场已经不再,日式拉面赛道日渐拥挤,挤压了公司的市场空间。
日式快餐式微
潘慰1996年在香港开出首家味千拉面,之后逐步向中国大陆市场挺进。公司8成以上门店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其中,华东一地就占4成以上。
尽管身处中国消费购买力最好的三大地区,味千中国的生意不太好做,今年上半年,上述地区门店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1家、44家和10家。
消费者不再去味千,是因为选择实在太多了。十多年前,还是日式快餐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时期,吉野家、味千、和民等日式快餐品牌蜂拥而进,烧肉、寿司、牛肉饭等品类百花齐放,成为城市中产聚会、吃饭的必选。
日式快餐利用高效的供应链、标准化口味,以及出餐快等特征吸引了一众拥趸,这也为中式餐饮的崛起,提供了镜鉴。
当消费者对日式快餐新鲜感褪散,口味同质化、价格高以及形式单一的短板凸显。这几乎是味千以及众多日式快餐品牌的痛点。
味千主打面条,挑战可能还要严酷一些。
最近几年,中国面食赛道崛起的品牌众多,仅兰州牛肉面品类就有马记永、张拉拉、陈香贵三巨头,拌面类有五爷拌面,川渝小面类有遇见小面,还有绝味参股的和府捞面等。2021年就有超过10家企业拿到融资超过14亿元。
面食赛道之外,老乡鸡、老娘舅以及大米先生的高速扩张,日式快餐不仅存在感愈发不强,经营困境随之而来。
以红极一时的吉野家为例,2022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收入863.57万元,净亏损534.94万元;负责吉野家北方市场运营的合兴集团财报披露,2018年-2020年,其净利率从5.16%降至-5.03%,去年初已私有化退市。
一些日式餐饮品牌早已萌生退意。去年,花丸乌冬面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丸龟制面也全面闭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