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过去,回到起点。
10年,足够一个孩子长成少年,足够一棵树苗亭亭如盖。10年,一项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也足够塑造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足够彰显一个大国坚定的决心。
2013年9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10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代表上海、代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把一个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体制度框架搭建起来,也走出了一条扩大开放与改革体制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
今天,当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对外开放矩阵时,当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300多项改革经验已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进行复制推广时,回望过去,回到起点,我们依然能够透过上海这10年,看到自贸战略背后,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内在逻辑,看到中国走向世界的自信,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1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先后批准了四个总体方案: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实施范围涵盖原上海综合保税区28.78平方公里,由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
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启动运行,国务院批准的《深化方案》明确实施范围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2017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全面深化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到2020年的建设任务。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在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其中先行启动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毋庸置疑,上海自贸试验区越来越“大”了。
而物理空间的拓展,也投射出中国的开放尺度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也越来越大。2013年,告别了曾经作为WTO敲门者的青涩,中国已从一个国际贸易的“插班生”,变成了“优等生”。站在BIT谈判的关键性档口,中国以自贸战略的实施抛出大国开放的橄榄枝,主动对接国际经贸通行规则。
10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完善了市场准入管理方式,率先试点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写入《外商投资法》;率先开展的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试点,将企业名称登记速度从改革前的“一天”提升到“实时”;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上线了RCEP最优关税查询系统,口岸通关全面提速降费……
这还不够。能不能放得开,能不能管得住,更重要的,能不能有效激活市场,提升中国在市场主体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全世界都看着中国,看着上海。
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先后在外资公募基金、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等60个开放领域落地了一批全国首创性项目。特别在医疗服务、增值电信、国际船舶管理、职业技能培训、演出经纪、旅游服务、外资工程设计等已开放领域,还由点及面引进了一批领军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截至今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所在的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35家,占到全市比重的47%。
当然,我们更应该透过数据,看到开放结构的转变。10年自贸建设,不是多了几家跨国公司那么简单,中国的开放,已从早期的货物贸易开放,真正走向自贸战略下更高水平的、更系统集成的服务贸易开放,走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
“离岸通”平台,上海自贸试验区上线的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依托它的功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离岸转手买卖收支金额逐年递增,已占到全市的90%以上。上海,亦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布局全球产业资源的重要功能节点。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自贸战略之下的城市新格局,不难发现,长达10年的改革与创新,也从根本上重构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治理体系。
从政策制定的供给侧思维向需求侧思维转变,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动了“一业一证”改革落地,建立了跨国家、市、区三级行业许可制度,真正实现了一个行业只办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的便利。
为了更进一步节约市场主体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近年,上海开始探索建立以市场主体诚信为基础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22个行业的市场主体通过线上申请,当天就可以持证开业。颁证“加速度”带给微观主体的,是少跑路、办成事的获得感,带给管理者的则是更大的事中事后监管挑战,是政府职能的颠覆性转变。
站在2023年,我们或许无法预期下一个10年的经济全球化走向和地缘政治格局,但可以确信的是,中国依据自身需求提出的自贸战略和开放体系,并不会受到阻塞和动摇。因为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