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该通知也被当地业内称为“汉十条”,包括全面取消限购、支持多孩家庭购房、设立房企“白名单”等十条措施,内容从需求侧和供给端发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武汉市场呈现去库存压力大、区域冷热不均,特别是新房、二手房价格依然处于筑底回稳过程中。在“组合拳”效应下,住房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不过,也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武汉楼市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9月19日出台的“汉十条”,包括全面取消限购、支持多孩家庭购房、设立房企“白名单”等十条措施。图/IC photo
库存压力较大,武汉全面取消限购
从“汉十条”具体条款看,既有购房补助等普惠措施,也有个性化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因城施策思路。
在限购方面,武汉此次全面取消二环内住房限购。至此,武汉实现全域不限购、不限售,可以满足各类购房家庭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汉十条”的创新举措包括,多孩家庭购房贷款,第二套住房认定为首套住房,购买的第三套住房认定为第二套住房;对已有两套住房的家庭,在挂牌出售或出租一套的前提下新购一套住房的,购房贷款时认定为第二套住房。
此外,“汉十条”提到,今年底之前,购房有额外1万元补助优惠,换购家庭补助1%增值税,10月房交会期间还有购房契税补贴。企业纾困方面也有大动作,自持的商办物业可以整体转让,已出让存量地块可收回重新规划利用,鼓励产品创新,建造好房子;设立房企“白名单”,落实差异化监管等。
对此,中指研究院华中市场分析师李国政认为,自8月底以来,已有南京、福州、济南、郑州、沈阳等省会城市,陆续出台稳增长促消费措施,包括全面解除限购限售等,武汉“汉十条”措施发布,也在市场预期之内,而且创新举措比较突出。
“新政利好刚需及改善家庭,可以预见,在多方合力的组合拳效应下,住房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全面提振房地产消费与企业投资,武汉楼市的‘金九银十’行情值得期待。”李国政如是说。
对于武汉提出的全面取消限购,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认为,这是因为武汉新房整体市场广义库存达到48个月以上,也就是在4年以上,这是所有“强二线”城市中去库存压力最大的一个。尽管武汉的整体市场容量比较大,但这两年由于政策调控之下市场需求减半了,因此,武汉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的压力。
新房、二手房价格仍处筑底回稳过程中
据李国政介绍,“金九”开局,武汉第一时间跟进落实“认房不认贷”,此外,首套房首付降至2成、二套房首付全面降至3成,加上江夏区、东湖高新区等“一区一策”措施加快推进实施,市场信心与成交有明显提振,9月上半月新建住房成交36.03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1.6%,同比增长9%,呈现复苏势头。
不过,李国政认为,总体来看,武汉市场呈现去库存压力大、区域冷热不均、发展起伏比较大等特点,特别是新房、二手房价格依然处于筑底回稳过程中。
事实上,虽然今年以来,武汉在不断调整政策的背景下,仍未改变房价下跌的态势。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武汉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50%,二手住宅下跌0.80%。
同时,武汉新房成交量呈大幅下滑。据武汉房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7月份,武汉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仅有4881套,环比6月减少约21%,仅占3月份成交量的约1/3;到了8月,武汉新房成交9398套,环比上涨39.35%,同比下降24.93%。其中,8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7175套,环比7月上涨47%,但仍然仅是3月份成交量的50%。
业内:武汉政策组合拳力度或进一步加强
“武汉的主力库存在三环以外区域,这些区域去库存压力非常大,主要是一些刚需楼盘。主城区三环内的改善项目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张宏伟认为,就武汉9月份市场表现来看,即使当下“认房不认贷”、首付比例下调,预计武汉的市场也难有较大的起色,改善需求也是表现一般,仅有极个别高端改善项目能吸引购房者入场。
在张宏伟看来,就武汉楼市来说,政策组合拳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预计未来武汉楼市仍然面临较大去库存的压力。因此,预计几个月后也就是2024年3-4月,武汉仍然会有其他政策组合拳出台,以刺激当地楼市回温,加大去库存的力度。
随着无锡、武汉加入全面解除限购的行列,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显示,9月1日-19日,沈阳、南京、大连、兰州、青岛、济南、福州、郑州、合肥、无锡、武汉11个城市全面取消限购;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厦门、成都、长沙、天津、海口、三亚等城市依旧存在限购。
从政策趋势来看,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核心城市仍有优化空间——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过去在市场过热阶段出台的限制性政策;一线城市政策调整取决于市场恢复程度,未来有望按照“因区施策”原则,优化限购政策。另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加点数、降低交易税费等同样是一线城市政策优化方向,同时,京沪普宅认定标准已十年未做调整,也存在优化空间。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