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
奖金100万,这项经济学界重磅大奖今日颁发,展示出经济学界空前大团结
“第十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论坛——国企改革专题”今日举行。 杨瑞龙研究组“国企分类改革与共同治理研究”获奖 。
据介绍,杨瑞龙研究组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国有企业相关研究,形成了关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共同治理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难题、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的选择、深化分类改革逻辑下的国有企业改革,阐明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指出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应突破“股东至上”逻辑,强调了国有企业需要重视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该项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及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在演讲中阐述了自己三十年多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思想历程,他强调,国有企业改革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他解释说,传统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兼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只能和私有产权相兼容。我们现在想让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兼容,理论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想在国有和市场经济之间搭上一条桥梁,理论上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要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与市场经济对接,中国的经济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杨瑞龙表示。
他也谈及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五点体会。第一,中国经济学家具有特殊的使命,关注大问题和真问题,回答改革开放当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能仅仅关注象牙塔的问题。
第二,中国经济学家要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抽象提出科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里面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给出回应。
第三,回答科学问题,不能照办照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四,要鼓励专门从事中国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的方法,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品质。
第五,聚焦突破方向,坚持不懈。“这些科学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连续追踪,连续追踪最后一定会有收获。我本人体会很深,国企改革和制度变迁连续追踪30多年,始终没有改变方向,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研究。研究很粗浅,还是有所得”。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执委会主席毛振华表示,中国经济学者在中国改革历史上作用巨大,功不可没,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就是要总结中国经济理论和中国改革发展紧密因果关系,鼓励中国经济学家守身为大、勇于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懈努力,再创辉煌。
“第一届获奖者是杜润生先生,第二届是厉以宁先生、第五届的周叔莲先生、第六届的黄达先生、第九届卫兴华先生等五位老先生已经去世,我们感念为中国经济学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学者,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将激励我们继续沿着他们走过的道路奋勇前行”,毛振华说。
他还强调,在公益的平台上,中国经济学界摒弃学术门派之争,积极参与,弘扬了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展示了中国经济学界空前大团结的氛围。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与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主办单位共同发起,自2008年至今已开展十届评选。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我国第一个由经济学界以学术民主投票并公开计票的方式进行评选的经济学大奖,经向经济学界公开征集候选经济理论,进行两轮评审专家投票,以透明公开的程序评选出最终获奖者。其宗旨是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获奖理论将得到由泰康人寿提供的100万元奖金。这是目前国内奖励金额最高的经济学奖项。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奖名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杜润生;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厉以宁
整体改革理论——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
价格双轨制理论——华生研究组、田源、张维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黄达
过渡经济学理论——林毅夫研究组、张军、樊纲
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李实、赵人伟、陈宗胜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卫兴华、洪银兴、魏杰
国企分类改革与共同治理研究——杨瑞龙研究组
杨瑞龙获这项经济学界大奖,强调“中国经济学家具有特殊的使命,要坚持不懈、理论创新”
“第十 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论坛——国企改革专题”于2023年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十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奖者、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出席并演讲。
据介绍,杨瑞龙研究组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国有企业相关研究,形成了关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共同治理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难题、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的选择、深化分类改革逻辑下的国有企业改革,阐明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指出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应突破“股东至上”逻辑,强调了国有企业需要重视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该项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及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杨瑞龙在演讲中阐述了自己三十年多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思想历程,他强调,国有企业改革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他解释说,传统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兼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只能和私有产权相兼容。我们现在想让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兼容,理论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想在国有和市场经济之间搭上一条桥梁,理论上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要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与市场经济对接,中国的经济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杨瑞龙表示。
他也谈及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五点体会。第一,中国经济学家具有特殊的使命,关注大问题和真问题,回答改革开放当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能仅仅关注象牙塔的问题。
第二:中国经济学家要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抽象提出科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里面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给出回应。
第三:回答科学问题,不能照办照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四:要鼓励专门从事中国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的方法,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品质。
第五,聚焦突破方向,坚持不懈。“这些科学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连续追踪,连续追踪最后一定会有收获。我本人体会很深,国企改革和制度变迁连续追踪30多年,始终没有改变方向,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研究。研究很粗浅,还是有所得”。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瑞龙:非常激动,能够获得这个奖我真没想到,我当时想尝试一下,但是后来获得了,真的是很激动。为什么呢?我此生获得的奖蛮多的,但是这个奖我是非常看重的,尽管这个奖没有国徽,但是在我的心目当中,真的是非常重的,这是同行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所以我非常感谢各位投票的专家对我过去几十年研究成果的认可,我也非常荣幸,中国这场伟大的变革赋予了我们这样的历史性机遇,无非是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把这样的认识凝聚成一个理论。
简单介绍一下我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中国开始步入市场化进程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让市场起作用,原来以为价格最重要,后来认为市场主体最重要。有市场主体才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怎么样培育市场主体呢?中国沿着两条路,一是发展民营经济,二是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为什么呢?我们始终是想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为主导条件下,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我们想在国有和市场经济之间搭上一条桥梁,理论上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兼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只能和私有产权相兼容,我们想让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兼容,理论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国家过去40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做出了艰苦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二权分离、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改革再到分类改革。在此过程中,我的学术生涯有30多年,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这个领域的演讲。
我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第一次在《经济研究》发表的文章就涉及到国有企业,华生提出来资产经济责任制,我在这篇论文当中主要讨论什么问题,在承包里面资产发生整治怎么办?1987年,我从南大到了人大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厉以宁先生提出股份制改造的问题,我也开始发现承包制包盈包亏,转入对股份制研究。
我在1988年,在《经济研究》发了两篇论文,构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模型,双层股份制,我提出来国资委资产经济公司适合股份公司两个层面,准股票市场和股票市场构架,大家看过这两篇论文就知道,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理论构架是差不多的。
在深圳、上海等地全面推行这样的构架,国资局、资产经营公司、股份公司两级构架,随着几年试点,这个模式有缺陷,国有制框架搞股份制改革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可转让性。政企不分和所有权不可转让的条件下面,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不仅难以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理论上证明,肯定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后来不幸言中。
随着股份制改革试点推行,发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股份制改造以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收权,企业没活力,放权,资产流失就很严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1995年《经济研究》发了一篇论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理论思考,探讨的是国有企业整体推行股份制改革很难受到预期效果,改革怎么办呢?我当时是比较提出早委托代理框架证明,国有制股份改造为什么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这个地方,提出分离改革,国有企业不能用同一种模式,要考虑竞争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行业,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竞争性领域搞产权,中小企业完全分开,1997年在第一期《管理世界》发表文章,这篇文章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分类和改革的模式。又在1997年第三期上,明确提出分类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十多年没写,我觉得该说都说完了。
到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意见明确分类改革的原则,提出来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改革思路,这个文章和那几篇文章比差不多,分类标准不太一样,分公益和商业,商业分为一类和二类,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是竞争和非竞争,我没有参与文件的起草,但是思路是差不多的。
我做了一个专题报告,进一步完善了分类改革原则,提出完整的改革的思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家讨论非常重要的问题,股份制改革以后,国有企业内部权力结构按照什么原则安排呢?当时比较流行的是张维迎的观点,坚持资本逻辑,按照资本雇佣劳动逻辑构架国有企业结构。崔之元的文章用美国29个州公司法修订,引入利益相关者保护的原则突破私有制逻辑,认为资本逻辑是不对的。周其仁发表一篇文章,这几篇文章影响很大,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我带着第一个博士生周业安,我们合作写了一篇论文,针对以上三位逻辑提出来,我们这篇文章用主流企业理论认证了非主流的观点,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我们认为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权是历史的趋势,国有企业治理不能在公有制为主逻辑下面坚守资本逻辑。
在《中国社会科学》把这样的思想引入国有企业具体框架的设计,合作写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编了《国有企业共同治理经济分析》,我主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在今天为止形成比较稳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以分类改革为主线,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不能太多不能太少,怎么样定义多与少,分类改革的原则。自然垄断和经济行业里面很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什么原则?产权制度改革,具体抓手就是混改,产权多元化。企业内部的权利要以共同治理为主线,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这是比较完整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是很难的,要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下面怎么样与市场经济对接,中国的经济学者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机遇中国的现实进行理论探索。通过30多年的研究,我有一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中国经济学家具有特殊的使命,关注大问题和真问题,回答改革开放当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能仅仅关注象牙塔的问题,好多问题远离现实,是象牙塔的问题,需要有一批人做象牙塔的问题研究,还是要鼓励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面临大量的问题,在现有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找不到答案,需要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回应。
第二点体会:需要对中国实际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抽象提出科学问题。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其提出观察或某种假说等新发现之间的冲突,国有企业是典型的,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是真问题,真问题肯定是科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里面找不到答案,对这样的科学问题给出回应。
第三个体会:真的能回应,理论说得通,实践行得通,这叫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回答这些科学问题,不能照办照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四个体会:鼓励专门从事中国经济学理论构建者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的方法,来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品质。我们做的研究,要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这些科学回答,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不仅包括案例调查,鼓励大量实证研究和计量研究,要鼓励年轻人,90年代做了中国市场化怎么走,我用昆山案例做的,1998年提出三阶段转化假说,我提出地方政府在中国市场化特殊的功能,我提出完整的理论构架,后来的锦标赛主义,1995年昆山案例和1998年经济研究第一期开篇论文完整阐述过所谓的地方锦标赛主义,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发挥特殊的作用,由于这个理论构建苦于我的短板,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实证进行验证,没有占据这个要地,早期用了很多,后期用的不是我的文献,而是人家的文献,人家用验证出来的。理论追述在那两篇文章阐述,鼓励年轻人用现代的方法。
第五个体会,聚焦突破方向,坚持不懈。认清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连续追踪,连续追踪最后一定会有收获。我本人体会很深,国企改革和制度变迁连续追踪30多年,始终没有改变方向,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研究。研究很粗浅,还是有所得。以上从事经济研究的人进行共勉。
这次获奖很荣幸,超出我的预期,今后继续努力,向年轻人学习。■
入群即可参加全年至少12场精彩闭门研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3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