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发布: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未成年人

本报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张家港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这是该蓝皮书首次在京外发布。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明办、张家港市网信办、张家港市社科联、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基本问题。当前,互联网全方位渗透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的机理,也影响着人们价值体系形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产品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深入发掘如何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公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 ,其中10岁以下网民和10—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8%和13.9%,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

在蓝皮书的调查中,受调查的未成年人在近半年内有过上网行为,说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仅达到76.4%;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较上年提高7.4%;并且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

从上网目的来看,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调查中47.5%的未成年人选择“看视频”,40.1%选择“听音乐”,36.4%选择“写作业/查资料”,31.3%选择“聊天”。在具体的应用程序中,短视频类App和其他视频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视频垂类之后依次为文学类、论坛类、直播类。

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

例如蓝皮书分析指出,随着Z世代的崛起,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他们对互联网的技能掌握情况往往要优于其家长代表的“数字移民”一代,因此家长在指导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愈发显示出有心无力的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有21.3%的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没有规定和指导,该数据在近10年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在近10年中,仅有四成左右的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有规定和指导,例如家长会规定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地点,对浏览的网站和内容进行甄别。

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不足,对未成年人在网上进行的活动了解不够。很多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印象还停留在“打游戏”“看视频”等较为局限的层面,因此在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监管的时候也较为简单粗暴,难以起到好的监管效果。

网络知识与技能素养和网络互动素养都是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中极为重要的能力。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未成年人而言,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强,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应对网络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利用网络而非受制于网络。另一方面,如何通过网络获得帮助,如何辨别网络上的陌生人,以及如何进行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交,也是未成年人面临的一个难题。

蓝皮书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发挥核心作用,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对网络素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分年龄段设置不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还应该发挥社会力量,继续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与隐私教育。另外,还应该加强技术保护,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

(编辑:张靖超 校对:燕郁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8667.html

      
上一篇 2023-09-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