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嘉宾们一致认为,随着消费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走向深度融合。“以文塑旅”如何“塑”,“以旅彰文”如何“彰”,“文旅融合”如何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融合,成为全行业都需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文创产品开发要减量提质

昨天,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的圆桌对话上,业界嘉宾共同围绕文创产品开发带动文旅消费话题展开交流。减量提质,成为业界共识。

“文创品开发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活化的重要成果,它一方面链接各种资源,同时又链接到消费者,能够激发消费潜力,能够让老百姓(26.320, 0.07, 0.27%)更有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说,在很多城市,文创产品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无序的开发或者是无目标的开发,为了市场而市场,附加值可能会失去,文化属性可能会失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央美国礼艺术中心主任吴永平认为,文创开发需要适度,要多向传统学习,通过深思熟虑的文化梳理,才能获得高附加值和高文化属性。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基于近200万件馆藏文物而来,随着文创事业发展,故宫已不仅仅把文创限于产品开发,而是采取“大文创”思路。“比如我们办‘何以中国’展览,与央视合作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与B站合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推出舞剧《只此青绿》,现在也正在跟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将推出“故宫之声”系列音乐产品。”王跃工说,大文创让更多文化内容可以走进百姓生活。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曾对“北京礼物”提出6条标准:文化性、科技性、工艺性、市场性、规范性、环保性。他认为这也适用于更多有志于提高文创品质量的开发主体。本报记者 李洋

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

昨天,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举办,论坛当天还举办了“文旅融合催生演艺新业态”圆桌对话。多位从业者就演艺行业新的发展动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近来,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广受演出行业从业者关注,北京启动的“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建设更是备受好评。其中,有“中国戏楼活化石”之称的正乙祠戏楼由北方昆曲剧院负责运营,提到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北方昆曲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凤一深有体会。“正乙祠戏楼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特征,我们上演的虽然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但正乙祠最大的亮点是,观演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杨凤一说,北昆也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与大剧场与众不同的剧目,在“大戏看北京”和“会馆有戏”品牌的不断推动下,年轻人去古戏楼看戏成为了新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演艺新空间的一大特征。

在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看来,演艺新空间的内涵有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一是内容,第二是空间。”在区别于传统演出场地的空间中,打造出区别于传统观演方式的剧目,才形成了演艺新空间的新业态。潘燕提供了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次,观众人数超800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演艺新空间根植在景区、街区,写字楼乃至商场,这是文旅融合催生的新业态中非常典型的方面,演艺新空间大有发展。”潘燕说。

说到演艺新业态对一座城市的作用,天桥盛世集团总经理徐晓辉说,在文旅融合、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开放是剧场必须要做的事。“剧场不仅接待来观看剧目的观众,也要对大众开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根脉;而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效能,也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

面对演艺新业态的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认为,这是文旅融合的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文旅融合从文化角度来看,是借助旅游的流量、规模和形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同时在此基础上创造现代文化。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是借助文化形态,建立以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体系,而非像以往一样,旅游仅仅以生活方式为目的。”在张辉看来,文旅融合需要旅游和文化界共同发力,找到更多的成长点,相互带动,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本报记者 韩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8492.html

      
上一篇 2023-09-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