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当年出台并实施了针对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加速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启动。且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上马光伏项目普遍开“绿灯”。
一位资深光伏从业人士近日在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行业场景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光伏产业的高回报率成为吸引不少企业入局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彼时技术、设备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门外汉”仓促布局,虽然助推规模提升,却也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组件产品。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十年后,中国光伏产业再度进入井喷态势。不同的是,在追逐产品可靠性的高要求下,中国光伏企业将规模、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相同的是,组件功率虚标、隐裂缺陷等问题仍然存在,提醒着行业规范性发展建设还需查漏补缺。
今年7、8月份,组件功率虚标的讨论突然兴起。
引爆此话题的直接导火索,是一组调研数据。
这组调研数据搜集了国内4家组件大厂不同测试机构或实验室标定的功率数值与基准差值的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其整体的差值区间从不足1W到最高接近14W。尤其是在N型组件产品上,功率虚标成为“重灾区”。以72版型N型182尺寸双玻组件为例,机构测定的某组件大厂组件功率与基准值相差超过13W,最高为13.98W。
据悉,标准光伏组件是指光伏组件产品最大功率测量的标准器,为组件供货商实验室和产线用标准光伏组件提供量值标定服务,担负从源头上保障最大功率结果的真实可靠职能。目前,绝大多数国内三方机构都声称其标准组件都可溯源到中国计量院并得到了应用。
然而,即便实验室直接从中国计量院获得一级标准组件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将量值向下传递,但每次的量值传递过程都会引入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数值偏差。这容易带来组件功率虚标风险的出现。
“组件的标准版型可以溯源,可从源头传递到实验室或者产线时,它必然会存在偏差。”一位光伏组件企业产品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有人刻意利用这种存在误差的环节,把组件产品功率标高一点,则会衍生出潜在问题,“毕竟组件是成批次量产,规模十分巨大”。
事实上,如今组件功率虚高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可以从几组数据中反映。
首先,与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组件出货规模已经大幅跃升。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电池组件产量为21GW;2022年,这一数值达到288.7GW,是2011年的13倍之多。组件基数的规模化提升,造就了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危害程度。
其次,当前国内组件产品正朝着大尺寸、大功率方向演进。在近两年的SNEC光伏展会上,组件厂商所展示的组件功率从500W向600W、700W推进,甚至一度出现800W组件。尽管某些超高功率组件距离量产尚且较远,但在该趋势的演变下,一旦组件功率虚标的问题不加以规范,同样增加了产品的质量风险性。
再者,一道算术题可以更直观体现组件功率虚标背后的利益。如果按目前1.3元/瓦左右的价格进行计算,每块组件14W的测试误差意味着多付18元的费用,这也会影响终端电站投资收益率。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业内普遍认可功率偏差现象的存在,但差值必须符合相关要求,方能视作合理偏差。
前述产品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客观条件下能控制的误差,应尽可能维持在5W以内。企业如果经常对标,其功率误差能够控制在2W、3W的水平。”但据该人士观察,当前的确存在着个别机构为了迎合组件厂商的需求来通过测试调高组件标定的功率数值,进而来体现高功率的优势,并寻求溢价的可能性。
热斑、隐裂、功率衰竭或虚高等,通常是光伏组件常见的质量问题。
针对不同的问题,组件厂商应当在产品出货前做好相应的检测,甚至在交付时也要做好检测来保障交付产品的质量。
前述业内讨论的组件功率虚高的现象实则由来已久。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光伏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过渡时,新型组件的诞生导致标准不统一情况出现,更容易给组件功率虚标提供滋生土壤。
前述产品人士所在企业目前也在做TOPCon组件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厂家之间不同的标准版型差异较大。此外,除了测试误差外,新技术制造工艺的不稳定性、产品良率的差异等都会给组件产品质量带来深刻的影响。
不过,有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组件功率虚标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对于终端客户企业而言,的确存在检测难和责任认定难的情况。“消费端天然处于劣势,不仅是功率虚高,到后期功率衰减等问题出现时,可能组件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这样即便发现问题,也难以鉴定责任。”
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期业内掀起的组件质量问题讨论范围,不仅包括功率虚标,还有隐裂缺陷。
今年8月底,国内某光伏投资企业高管在朋友圈发文,讲述其旗下项目采购国内某头部光伏企业的组件产品后,经过检测机构的到货EL(电子发光检测)检测发现,贯穿隐裂、树状隐裂等严重和致命缺陷率达到13%。
按照行业的通行做法,光伏组件在出厂前、出厂后以及到达项目现场安装竣工前,都会经过多轮EL检测(含抽检),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然而,该高管在其分享的经历中指出,尽管后续溯源证明上述批次组件中的缺陷组件的确是该组件厂商出厂EL检测时就已经存在的,并获得厂商同意更换组件,却因厂商排产原因致使更换的组件迟迟不能发货,从而耽误了项目安装进度。
这是当前光伏产业“狂欢”下的阴影:下游需求大增,组件供不应求,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之时,暴露出的个别产品质量问题,仍在时刻提醒着从业者们不能抛弃最基本的质量初心。
而一旦这一阴影不加以重视,则有可能演变成黑洞。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功率虚标,还是隐裂缺陷,关乎组件产品质量的问题从无小事。这不仅仅需要企业、行业的自律,还需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在内的外部之手,强化对光伏产业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