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宣 实习生 杨舒雅
9月9日,第二届面源污染治理与管控高峰论坛在常州召开。什么是面源污染?为什么要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技手段如何助力面源污染防治?《科技周刊》记者走进农业生产源头,看如何通过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防治面源污染,“绘就”乡村绿水青山
记者来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只见田野里的稻苗一望无际,田埂上的香根草、格桑花等各色植物随风起舞。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告诉记者,“我们路边的花花草草可不只是种来看的,它们还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花朵与农药使用如何关联?金建新解释,这些植株开花时能够吸引大量的虫子,让稻苗得以保全,从而实现绿色防虫,保护好百姓的“粮袋子”。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数年前,新康村还是河塘发臭、土地抛荒的地方。新康村北临太湖入湖河流太滆运河,金建新说,“之前,我们村里的农田从河里引水灌溉,遇到问题就施用化肥,然后将尾水直排入河。这样既浪费肥料,又导致河水黑臭。”
作为太湖一级保护区,新康村是如何利用科技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金建新表示,“治理好面源污染问题,需要专家和科研单位进行指导和试验。”记者了解到,去年,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薛利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南方典型农区氮磷迁移转化过程与面源污染发生及调控机制”落户新康村。该项目积极探索我国南方农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技术手段和政策管理方案。
“我们将水稻田进行集体流转,统一入股到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的合作社,集中管理打造生态高标准农田,这是进行面源污染防治的第一步。”金建新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技术指导下,新康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排灌单元改造、养殖污染治理、支流支浜治理等工程,开发系列稻作产业生态模式,构建种—养—生一体化防控系统,从源头上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发生。同时,新康村积极在沟渠和河塘中试验种植高效去污的景观型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生态拦截,促进氮磷养分循环再利用。“目前,我们已经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大米。”
科学用肥,从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肥料的发展趋势就是化肥减施增效,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源头肥料管控是重中之重。”周卫说,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实现农田氮磷减排的第一步,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实现化肥减量下的作物高产,成为我省及其他地区在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薛利红向记者介绍了项目团队开发的普适性的基于缓控释肥的一次施肥智能配肥系统,“我们的系统利用已有成熟的单质缓控释肥,采用掺混的思路,可以根据土壤肥力以及作物品种的养分需求,来生成个性化的肥料掺混配方,使其满足一次性施肥就能确保高产且环保。”薛利红说,系统已经在南京汤山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比常规施肥管理减少26.4%情况下,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田块相当,氮肥利用效率提高7.5个百分点,达48.2%;氨挥发损失和径流氮损失分别减少12.4%和27.4%;可在机械化插秧的同时实现肥料深施,减少后期追肥环节及人力投入。
缓控释掺混肥与市场上主推的肥料有何区别?薛利红解释道,“市场上主推的肥料主要考虑普适性,是根据该区域平均土壤地力研发的。而我们田块的地力是存在空间差异性的,有肥有瘦。就像卖衣服一样,目前市场上推广的肥料相当于均码,适用于正常身材的人,但身材特别的人,就需要量身定制衣服。”
记者注意到,在新康村古村塘片区,一袋袋拆封的水稻智能掺混肥料摆在田间地头。薛利红介绍,这是根据系统生产出的缓控释掺混肥,是基于新康村的土壤供肥特征专门定制的。
此外,周卫表示,“精准施肥能够确保氮素不过量使用,提高作物品质,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从食物源头上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多种模式结合,“四位一体”探索近零排放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事关城乡居民“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是一项系统工程。9月1日起,《泰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开始实施,这是全国第二部、江苏首部专门规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征途中,化肥减施增效并不是唯一发力点,更要在模式探索和落地转化上做好文章。
“在新康村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项目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装备、模型模拟和数字仿真技术等,新研发了流域面源污染解析与智能管理平台、化肥实名定额购买智慧监管平台及智能放水口等数字控制装备等,提出了‘源头减量—过程拦截—修复治理—循环利用’四位一体的4R+智慧管控升级模式及长效运维的路径建议,并在其他地区得到了成果转化。”薛利红总结道。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提出的“四位一体”智慧管控模式在南京汤山、苏州太仓、无锡江阴等地都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村的太和水(14.270, -0.01, -0.07%)稻种植专业合作社,300亩稻田综合应用了该模式,结合生态田埂的建设和生态防控技术应用,土壤有机质稳步提升,化肥用量显著下降,水稻稳产且品质明显改善,大米售价可达18元/斤。
此外,通过智能灌排系统与生态沟渠、塘、浜及拦截带的建设,实现了基地内农田退水及地表径流的拦截净化,农田排水中氮磷拦截净化率达40%以上。通过泵站的智慧调度,农田排水经生态沟净化后进入河塘,又经循环灌溉回用到了农田,基本实现了项目区农田面源污染的近零排放。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针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减量—过程拦截—修复治理—循环利用”四位一体的4R+智慧管控升级模式、针对长江流域和黄河大型灌区面源污染的“测—溯—算—治—管”MASTER系统、数字化赋能化肥减量增效的台州黄岩模式等多种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纷纷亮相,打出了一套系列组合拳,为全国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更多实现途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