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艰巨的国家之一。在9月12日举行的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中国治水实践与全球治理”专场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提出推动我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路径,包括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以流域为单元,科学安排洪水出路,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系统谋划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工程体系建设,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各项功能,实行流域防洪工程统一调度指挥。”李国英提到。
黄河水害是我国灾害防御的长期难题,在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治调控洪水的理念。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祖雷鸣介绍,目前,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长达1371千米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具备了防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的能力。
祖雷鸣透露,黄河中游古贤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在即,将为黄河防洪安全增添新的可靠屏障。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黄河中游将构建由三门峡、小浪底、古贤(待建)、碛口(待建)组成的以洪水泥沙调控为主的子体系,管理中游洪水,进行拦沙和调水调沙,协调黄河水沙关系,进一步优化调度水资源。
此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紧紧抓住水沙管理调节这个牛鼻子,持续优化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干支流水库联合应用的水沙调控机制,2002年以来开展了26次调水调沙,下游河道底槽平均下切3米左右,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低了滩区漫滩几率。
祖雷鸣介绍,2021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黄河秋汛洪水,水库发挥拦蓄洪功能,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滩区不漫滩、工程不垮坝的防洪目标,避免了下游滩区140万群众转移安置和399万亩耕地受淹。
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李国英提到。
什么是国家水网?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从层级来看,国家水网分为国家骨干网、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和县级水网。
张祥伟指出,国家水网的结构主要包括“纲、目、结”。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排水通道为“纲”,重点解决国家层面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实现大尺度的空间均衡;以区域性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重点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以具有控制性地位、控制性功能的调蓄工程为“结”,重点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水网?张祥伟指出,我国汛期降水占全年的60%至80%。从人口、土地、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北方地区46%的人口占了63%的耕地,但只有18%的水资源,“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就需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在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
此外,我国一些地区用水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发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我国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次。“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水利工程互联互通和协同融合不够。”张祥伟指出,这些因素都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国家水网,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初始水权分配,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发展节水产业,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李国英提到。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中国将农业节水作为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的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从工程、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推进农业节水。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建成了7326处大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投资,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自1998年起共投资2500多亿元,对34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3亿多亩,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陈明忠说。
此外,我国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系列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行动,积极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累计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
在农业用水权制度改革方面,陈明忠介绍,我国组建了国家级水权交易平台,对节约水量进行有偿转让。2022年,全国交易农业用水量5600多万立方米。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将农业水价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施按量收费,对种粮农民用水予以精准补贴,确保总体上不增加种粮农民负担。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超过7.5亿亩。
此外,李国英提到,推动我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还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从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实现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全过程数字化预测、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支撑前瞻性、科学性、安全性决策。”
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颁布实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