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以“加快实施数字经济工程,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题的第三届川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现场,还举行了“一县一品”(短视频)公益大赛活动颁奖典礼和“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创客行”启动仪式。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4.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经济紧密融合,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论坛邀请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和乐图教育文化投资(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投资机构中,从事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经济研究的23位海归专家和国内数字经济大咖进行专题演讲,并围绕“企业数字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圆桌对话讨论,打造川渝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矩阵,引导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人才培养……
看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如何破局
“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和信息的应用,而电子信息产业则是数据的生产、传输和处理。”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李明,在会上围绕“从电子商务视角谈数字经济时代的成渝双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实施”作主题演讲,他表示,电子信息产业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因而,电子信息产业至关重要。
“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两地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渗透范围最广、经济增长贡献最多的支柱产业。2022年,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他给出了一个数据:当前,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在成渝地区制造。
但在李明看来,目前,川渝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仍有不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性欠佳,区域内供应体系和销售体系尚未有效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偏低端,例如缺乏本土品牌、核心环节掌控力不足、利润水平不高等。“此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川渝两地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这使得中高端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我们就缺乏新兴电子产业领域的人才。”
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川渝两地如何破局?“两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政策壁垒,完善协同推进机制。例如,明确四川、重庆在电子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侧重点,对涉及的市、县、区按照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互补;再如,打破机制障碍,形成统一的政策环境与推进机制,进一步扩展川渝‘一网通办’事项清单,满足两地企业的异地办事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明还提出,川渝两地应联合提升人才供给,“强化引导中高层次人才落户的各级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还可以依托两地省市高校、研究所等教育机构加强对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加强两地校企合作。”
此外,他还强调,川渝两地要设立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平台;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初创企业等进行开放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面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校如何发力?
“应深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
论坛现场,还围绕“企业数字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圆桌对话讨论,打造川渝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矩阵,引导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或是自己所在领域的建设特色,在服务国家甚至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时,将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此外,高校还需要深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才能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数字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和趋势,我们的人培方案、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都要随时改变。所以我们希望在高校的层面上做到专业、职业、岗位到行业的匹配。”聚焦于双创领域,朱广超表示,希望高校从教育到创新实践再到创新项目的孵化这一套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吕佳羽
编辑 成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