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芸:水果产业应以品牌建设为抓

“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水果产业未来应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高生产标准化和商品率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芸认为,我国水果产业长期保持产量稳定、品种丰富、供给韧性足的态势,特色水果生产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体系较为完善,具备了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

主动应对进口冲击

新京报:近年水果市场的趋势性变化是什么?

高芸:首先,得益于水果保鲜技术和冷藏配送条件改善,大宗水果销售周期延长。比如苹果、梨库存出清时间可以延续到次年5月份,脐橙等柑橘类水果上市期可延长15天—30天。这有利于缓解集中上市期销售压力,但也容易与其他时令水果上市期叠加。二是蓝莓、枇杷等特色小品种水果受消费升级拉动和扶贫产业推动,产能发展较快。三是水果进口贸易逆差在近3年不断扩大,出口受汇率、海运费用、贸易壁垒等多因素影响,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四是水果消费更加多样化,季节、地域特征逐步弱化。

新京报:如何缓解水果进口逆差扩大的态势?

高芸:我国水果进口以热带品种为主,目前进口额较高的是鲜榴莲、车厘子、香蕉等,进口量峰值期主要集中在4月—5月,正值我国大宗水果库存出清末期。应理性看待水果进口逆差,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果消费多样化的结果。从我们国内生产和出口贸易来看,应对标全球知名水果品牌和特色品种生产模式、质量标准和营销策略,瞄准水果市场消费变化趋势,提高国产水果的质量美誉度、市场识别度,压减“大路货”产量,主动应对日益加大的进口冲击。

品牌建设仍存短板

新京报:我国水果产业品牌化建设路径是什么?

高芸:水果产业品牌建设是我们的短板。目前我国还没有创立像新西兰佳沛猕猴桃、美国新奇士橙这类享誉全球的区域公用品牌。应按照品牌初创、成长和成熟进行分阶段创建和维护。

在品牌成长期,通过政府、行业协会、规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解决水果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的基础性、共性和技术性问题。

在品牌成熟期,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标准加强生产主体公共利益意识与行为规范,不断优化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可颁布地方性法律法规,由政府主管部门联合执法,惩奖分明,维护公用品牌质量和形象。

新京报:未来我国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是什么?

高芸:要夯实水果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益。水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节约人工成本、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比如,苹果采用矮砧密植种植方式,机械可以进果园开展植保作业。草莓、蓝莓采用蜜蜂授粉技术,保障大棚内生产的坐果率和优果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水果种得好,品种非常关键。一些地方以高品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资源禀赋特征优化树种结构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野生资源、特色资源和传统老味道品种,加快推广高品质果品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案。

销售方面,我国水果消费以鲜食为主,可以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果汁、果干消费,开展水果深加工研发,延长水果产业链。

2023年9月11日新京报产经周刊《国产水果“反击战”》。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郭铁

校对 刘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4710.html

      
上一篇 2023-0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