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一带一路”成果如何深化?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博士。
“一带一路”产生哪些带动作用?
记者: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引发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您如何看待一系列丰硕成果?
朱克力: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进展,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所做的努力。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利益。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进展,彰显的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贸易增长,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增加贸易机会,扩大贸易规模;二是推动投资增长,通过吸引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三是推进基建升级,通过支持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记者:
2020年以来,中国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关键点,作用如何体现?
朱克力:
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发挥,前提是规则相联,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市场相联、创新相促、人文相融、民心相通。
市场相联。“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联通,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创新相促。“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人文相融。“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推动文化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民心相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多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目标,同样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和有力支撑。
记者:
共建“一带一路”是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经济稳中有进的重要抓手。如何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朱克力:
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积极开拓双向市场。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与更多国家商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拓展中欧班列货源,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充分发挥广交会、京交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阿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作用。
完善经贸合作机制。在双边经贸联委会框架下,推动建立更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政府间合作机制。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综合效益良好、各方都欢迎的大项目,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与更多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数字丝绸之路”的前景如何?
记者:
数字贸易是近期召开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的一大焦点议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如何看待“数字丝绸之路”?
朱克力:
“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的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方案。秉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数字丝绸之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特征,以信任为路径,以共享为目标,正在创造更多的发展新机遇。
前期实践已证明,“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克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发展赋能。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数字丝绸之路”的价值将更为彰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