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臧铁军
马祥龙
祝维佳
徐学乾
本报请6位技术工人讲述如何做好一名大国工匠的故事。
大学生也能当工人
■ 信国松 山东德州 从业8年
“一个大学生,当一名技术工人,能行吗?”这是我刚工作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2015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的山东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公司主营焊材生产。按照惯例,我应该是一名坐办公室的技术研发人员。但到了公司没多久,我就主动向公司上级申请调动,去生产线当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面对我这一要求,公司领导感到不理解,担心我适应不了产线上的工作环境,多次约我谈心。
为啥非要当一名工人?我有自己的考虑。首先,我在大学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较少,去生产线工作可以学以致用,加快成长。其次,没有和一线工人一同劳动,如何能了解到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难题呢?最终,公司同意我的请求。
来生产线不久,我就发现了问题。由于焊材原材料是一根细细的钢条,表面往往会浮着一层铁锈,需要放到盐酸池里浸泡。盐酸气味刺鼻,对工人健康有害,且对环境污染大。如果研发出一种不需要盐酸的清洗办法,既能改善工友们的工作环境,又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我开始了研究。
我的设想是,把钢条放进高速运转的机器中,由磨具进行打磨,原理类似用砂纸除去铁锈。但在实践中,机器里零件的分布很有讲究,由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遍遍地试错,失败了几十次才成功。如今,由我研发的“盘条无酸洗工艺”已经在我们公司得到全面推广,工友们纷纷对我竖起大拇指。
一路走来,我们公司所在的天衢新区和宋官屯街道对技术工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区里和街道派来的企业“服务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和工人们的想法。宋官屯街道还推荐我成为德州市创新标兵,我开心极了。
此后,我又相继研发出“超低氢药芯焊丝制造新工艺”“高速连续化镀铜生产新工艺”等技术。由于在研发上的突出表现,我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待遇也提高了不少,我的动力更足了,以后要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突破!
(本报记者 赵 昊采访整理)
“焊”出我的高铁梦
■ 臧铁军 吉林长春 从业13年
每当看到在祖国大地上疾驰的高铁,我总会感到心潮澎湃。作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焊接工人,工作13年来,我先后参与了多个高铁项目的生产,用手中的焊枪为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贡献技术工人的力量。
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焊接工作,对于焊接的精度有着极高要求。作为一名焊接技术工人,只要拿起焊枪,就必须全身心投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常言道“百炼成钢”,对于技术工人而言也是同理。刚参加工作时,看到专家焊过的样板上焊缝纹路细腻、熔合良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提升技术水平。为了练习焊接手法,我先是将软笔尖插在焊枪头上,在纸上画直线、锯齿、月牙等形状,手稳之后开始焊接铝板,并缠着实训师傅给我“打样”,观察怎么摆动、怎么架枪、怎么匹配焊接参数。每天长时间练习,由于焊接弧光辐射,那些日子总是被焊花、弧光“打”到眼睛,每天上班几乎都是红着眼睛、流着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我熟练掌握了18项焊接基本技能,第一个拿下了铝合金欧洲焊接资质和国际焊接技师资质。这些年,我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吉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现已成为公司的青年技术骨干。
在实际生产攻坚中,针对出现的技术难题,我和同事们持续优化焊接技术,破解一个个难题。在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生产攻坚中,根据过往经验,我总结出“端墙焊接五步操作法”,合理安排每条焊缝的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控制焊接收缩和变形,改善了端墙垂直度,使端墙焊接更加规范合理。
如今,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技术人才,良好的氛围激励着我们技术工人锤炼技术。作为大国重器的参与者之一,更要不断学习创新,以技能报国,助力“中国速度”再提升。
(本报记者 郑智文采访整理)
传承好工匠精神
■ 马祥龙 安徽合肥 从业14年
2019年,我有幸参与公司“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型生产线”的生产制造工作,这是安徽省自主研发的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在此之前,国内所用的同类型设备都依靠进口。2021年,这套设备正式投产,我们整个团队难掩内心激动,过程中的苦与累,瞬间烟消云散,觉得一切都值了。
还记得在最后的调试阶段,我们发现设备的速度与要求有些偏差。眼瞅着就到交付时间了,团队几十号人两班倒,夜以继日地干,全力攻坚,最后把问题全部解决。作为领班,我特别感动。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都铆足了劲往前冲。我想,这正是中国制造越来越强的底气所在。
技术工人很讲究传承。幸运的是,刚到公司的时候,就有师傅带着我。师傅的言传身教在当时的我看来十分平常,但当我离开师傅独立带领团队的时候,常常回想起师傅嘱咐过的话,并按师傅嘱咐过的去做。
以这次参与公司重要项目为例,攻克难题去创新,难免会遇到许多波折。从一开始,我就按师傅教导的去做:精益求精,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走稳每一步。正是因为打好了项目基础,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伴随着工龄增长,我也成为一名带徒弟的师傅。我常对他们说,要耐下性子工作,不要图快,更不要怕麻烦,事缓则圆。我把师傅教我的道理逐字逐句地讲给他们听,把过往经验和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除了传承好工匠精神,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下来,我会不断加强学习,争取为制造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李俊杰采访整理)
从“菜鸟”到“老师傅”
■ 傅常栋 江西遂川 从业5年
只有中专学历,5年间从普通员工到技术员、班长,再到技术科科长,2022年荣膺吉安市“五一劳动奖章”,月工资从3300元涨到了9000元。我只想说,公司领导和工友们大力帮助,勤钻研、爱学习,让我实现从“菜鸟”到“老师傅”的转变。
我在服务行业干过,去沿海省份打过工,返乡在园区上过班。2017年11月,我待业在家,在小区楼道看到贴了招工启事,按地址找到江西法萨实业有限公司。面试时,所有面试人员到车间参观,看到公司管理、操作很规范,且领导们和蔼可亲,我动心了,面试也顺利通过。
起初从事几个岗位,我表现还算不错,得到一步步提拔,从蓝领到了白领,到了技术科工作,但不久后遭到一次不小的打击。2018年,公司接到一笔海外订单,让我领衔联合生产车间商讨降成本的方案,但因细节把控失误,给公司造成不小损失。
那些天,我等待着大额赔偿,甚至被公司开除的处理决定。出人意料,几天后公司高层来开导我,表示只要一心为公司好,就会提供成长舞台、晋升空间、应有待遇,这让我卸下了思想包袱。我暗暗发誓,要好好干,回报公司信任。
2018年进入研发团队后,我深信笨鸟先飞的道理,早起晚睡“啃”书本,并请教资深技术员,反复试验。5年来,我和工友共做实验1000余次,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研发新工艺6套,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1000万元,降成本1500万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数项产品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今年6月,以我名字命名的160平方米工作室挂牌,9名专业技术员均为研发和生产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设备也均为国内领先。未来,我将继续发挥智慧和才干,扎根一线做好研发工作。
(本报记者 朱 磊采访整理)
像搭积木一样建高楼
■ 祝维佳 广东广州 从业7年
7年前,我大学毕业,然后就进了厂。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何要去做一名最苦最累的计件“厂仔”,但我自己心里很踏实:在一个新兴产业里,只要肯流汗,就能用双手撑起一片天。
这个工厂叫做中建智造东莞基地,是一家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公司。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加快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像搭积木一样建高楼,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不同于传统建筑的现浇作业方式,装配式建筑在工厂里加工制作建筑构件和配件,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搭建。一批批建筑工人,从泥灰飞扬的工地走进了布满流水线的生产车间。
放线、装模、涂抹脱模油、绑扎钢筋……车间里的各项工种,我都一一熟练掌握,当过调度员、施工员、质检员等等。在像蒸笼一样的厂房里,我汗流浃背,但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我要成为这个行业的“技术大拿”,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参加了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工竞赛,获得团队第三名。长期的一线车间工作经历,使我能够比同龄人更充分了解生产技术、行业规范与质量把控。2021年,中建四局在广州市花都区筹建新厂,我转到新厂区担任了车间主管。
从一线生产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我自己的职业生涯迎来了转型期,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两年,我全身心投入到改进生产线以降本增效的工作中,过得非常充实。我设计预置时间标准法来规范生产,提出了目视化管理、标准化工作、均衡化生产等管理目标;改进磁盒周转方案,大大减少了车间磁盒使用总数量;设计了养护窑快速通道,缩短了码垛机的运行节拍时间和整条流水线的生产节拍,车间的整体产能提升了13.5%。
我还担任了生产制造中心带教导师,培训更多的产业工人。每次,我都满怀感情地说,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中,我们站在了正确的方向上,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有越来越绿色智能的大楼为证,有日新月异的城市为证。
(本报记者 程远州采访整理)
亲手建设自己的母校
■ 徐学乾 海南海口 从业6年
“亲手建设自己的母校,我做到了!”
我是一名建设施工技术人员,2017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到建筑行业工作。入职6年,历经4个项目,从住宅到场馆再到学校,眼见着咱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各种新技术的兴起。
从移动板房到打包箱,从木模木方到铝模爬架,从砖混结构到钢结构,这些年,环保要求愈发严格,垃圾减量化不断推广,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成为主流,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搞建筑,避免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尘土飞扬。所以现在我们施工,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最优先考虑的就是环保问题。非常幸运的是,离开学校5年后,我有机会重返校园,投身到母校的建设中。我正在参与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如何做到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环保达标?我考虑了很多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开工后,土方开挖阶段严格遵循6个100%原则,除常规围挡喷淋、雾炮机、洒水车等降尘措施外,还主动采用新型降尘雾桩——喷射半径更大、覆盖范围更广、降尘效果更好。
随着各项技术发展,手绘图变成了CAD电子图,证明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以BIM技术为例,这是一种建筑设计中的数据化管理工具。我在大学期间初接触BIM技术,只是用来建模及算量。随着所接触工作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设计越来越复杂,我逐渐发现BIM技术原来可以起到对现场整体施工的指引作用,能提前发现各种问题,减少因此产生的工期及成本的浪费,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施工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BIM技术协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涓流之水,汇成江河,聚入大海。作为一汪涓流,我非常高兴能尽自己的点滴之力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未来我还会奔往大海,以一名建设者的身份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精品工程!(本报记者 孙海天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07日 第 12 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