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原
近日,一篇“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的推文,火爆全网。文章让外卖骑手的生存处境触动了大众的心灵,有人把矛头指向了科技向恶,谓平台垄断利益,有压榨底层之过。
这位邢老师,用了一个月时间,如同卧底,潜入骑手阵营,用自己亲身经历写出外卖行业的现状,总结出骑手的三个层次,进而指向知识分子存在信息茧房。如邢老师这样打入骑手阵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呈现行业生存状态的做法,当然要比冰冷的数据和空洞的口号要好得多,也不失为一种社会实践,它的正面价值,就是为某一行业的民众代言或发声。
即使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仍然有流量的秘诀,被忽略的往往多于被点击的。对于平常并不起眼的群体,其实并不乏注视——在当代艺术领域里,有艺术家通过其他形式进行了表达,谓之行为艺术和艺术介入社会等,更不用说人类学或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考察。
有些学术研究,甚至还带有相当风险,如我所知道的一位香港青年学者,为了研究美国唐人街的帮会组织,就曾打入黑帮,差点命丧虎口,后来写成了《堂口与华人次文化》一书,颇受学界称道。还有著名的人大的潘绥铭教授,为了研究中国的地下性产业,在海南某地卧底调查,写成了开创性的专著。潘教授当然不能以“亲身”经历来体验性产业的几个层次,但他的观察和调研,如同打开了一个“黑箱”。虽然他的调查后续乏力,不过,任何学术研究恐怕都难以以研究之名去改变一个行业的生态,盖社会各行业皆有政治经济的安排,台面利益和隐形收益盘根错节,并不是某个教授或学科可以颠覆的。所以,大多数的大学教授其实也并没蜗居象牙塔,也没有那么多的信息茧房,只是严肃的学术研究,并不易出圈成为大众热议之题。
我还曾想过,网上热议的这个话题,若是改了题目叫“跑外卖的副市长”或“税务局长的外卖员经历”,或者反过来叫作“跑外卖的大学生”和“中年金融男的外卖员经历”,结果又会如何?可以断定的是,这些虽然都是在为外卖行业的处境发声代言,但引发的热度大多会各不相同,这不仅是需要被关注的民众不止于外卖骑手,更在于代言人的主体身份和社会位置与被代言的群体之间是否能够“耦合”。有些群体和现象,即使存在,也很难被代言;有些社会身份具有特殊性,不适宜去做民众的代言人。以至于网上能为不同人群发声的渠道变少,于是,邢老师的所作所为,便点燃了群众热议的话题。
重要的是发出声音,我们需要看到和听到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的声音。如果更多的网上公众论坛,能让不同的人上来讨论,让不同群体的代言人都能发声,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可能就会增大。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2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