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投资挤泡沫 “再持炒作思维将被淘汰出局”

作者: 刘晓洁

[ 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硬科技投资风起云涌,繁荣也催生了泡沫,项目估值翻倍是常态,“原来可能5个亿的,现在都要10个亿,甚至喊出20个亿”。不少投资人认为,即便当下面临资本寒冬,估值仍然还未回到合理的水平,下降空间还很大。 ]

明善资本创始人张小冬在硬科技领域投资了12年,主要关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曾主导光伏企业固德威(136.410, -2.01, -1.45%)(688390.SH)等投资。最近三年他发现,自身团队的竞争对手是以往的几倍,“这个行业现在异常拥挤。”

最近三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主题转向硬科技,尤其以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T、机械制造几大板块最受投资人青睐,据清科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这几大板块的投资金额占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和利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孔令国曾公开表示,在2014年之前投资半导体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一个项目拿过来投资人至少可以看半年,可以知道CEO的技术、能力,“但是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听说有钱的基金跟CEO见面谈了一个小时就把1亿元打到人家的账上。”

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硬科技投资风起云涌,繁荣也催生了泡沫,项目估值翻倍是常态,“原来可能5个亿的,现在都要10个亿,甚至喊出20个亿”。不少投资人认为,即便当下面临资本寒冬,估值仍然还未回到合理的水平,下降空间还很大。

从“土”到“时髦”

在明善资本2015年投资制造业之时,还没有多少投资人关注这个领域,当时张小冬在商学院读书,同学里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很多,“他们都觉得我们特别土,投什么制造业”。

但回过头来看,硬科技投资已经从当初的冷板凳转而成为热风口,到现在,所有投资人已经不约而同转向了这个时髦的赛道,这也导致了近三年股权投资市场深刻的变化。张小冬发现,行业的竞争者已经不是拼专业,而是拼谁的决策快、谁的钱多。

2019年科创板的设立是个分水岭,“比如一个早期项目,我们觉得给一个亿估值已经很好了,但对方上来就要两个亿,最后交割的时候变成了三个亿。”张小冬认为,市场很多行为都有点非理性了,是巨大的泡沫。

中欧资本董事长张俊也长期关注硬科技风险投资,他对第一财经表示,硬科技的泡沫最严重的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以某AI头部公司为例,其市值已经从近2000亿跌到不到500亿,跌破C+轮。

张俊认为,从大的产业高峰来看,中国房地产和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下一个风口一定是硬科技、核心技术。我们需要扶持一批硬科技企业,但繁荣伴随着泡沫,如当下的人工智能、半导体、创新药等。

张小冬认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制造业,“相比于东南亚,我们有大量成熟的产业工人,中国的制造业仍有竞争力,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于基础学科的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在选定制造业领域时,明善资本也选择了扎根苏州投资产业带。张小冬认为,即便在全中国来说,苏州也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这里有几个大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过去十几年,明善资本和这些企业做朋友,了解其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

“最近十年的那些所谓风口和热点,我们其实都不太清楚,我们不投互联网、不投农业、不投文创,也不投消费,只投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也可以说就是现在所说的硬科技,譬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光电芯片、航空航天等。”张小冬表示,虽然一开始这条路比较困难,但是从一些数据上来看,这个领域仍然可期,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近七成都是制造业。

估值还有下降空间

近一年以来,投资市场遇冷,无论是投资还是募资端的金额都在大幅下滑。清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端受大额基金及外币基金募资放缓影响,新募集基金总规模为7341.45亿元,同比下滑23.5%;投资端,投资金额为2929.65亿元,同比下降42%。

张小冬认为,现在的行业水温已经来到冰点以下,但他表示,市场现在渐渐冷却一点是好事,一些项目可以更沉着冷静地去看。

“在去年年底很多知名大企业里出来的团队,天使轮就开出3亿至5亿美元的估值,在市场上融了一圈之后现在已经降到10亿人民币以下了,大家对自己、对资本市场之间的判断可能会越来越趋于客观和现实。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张小冬说。

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提到,自己最近接触的一个项目,在上一轮是近50亿,这一轮下调近半,但他认为,对标二级市场目前的估值,仍然有很多项目的估值还远远没有调整到位。

“估值远远没回到合理水平,小部分被迫下降了,但现在估值仍出奇的高,”张俊认为,目前的环境下,是一个回归初心,回归产业本质的好时候。

“我觉得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要把基本功练好,投资团队需要有对行业的深度研究,此外不得不说一个原来不太重视的事情——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张小冬说。

对于一直在硬科技领域投资的“老兵”来说,现在的环境对于他们反而是有利的。

“投资需要的是非常综合的能力,与核心管理团队的基因、知识结构、行业认知、产业资源和经验等密切相关,不是招两个硬科技的博士搭一个团队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既不懂技术,又不来自产业,很难判断行业趋势。”陆佳清提到。张小冬也表示,尤其对于刚从互联网转向硬科技的投资机构来说,投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

当下,规模收缩的投资市场正在进行大洗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出清加速。上半年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等级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并于5月正式发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注销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据清科数据,2023年上半年共218家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仅为去年同期的六成左右,同期注销机构数量达到1313家,约为当期新登记管理人数量的6倍。

截至2022年底,在中基协备案的中国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约1.4万家,张小冬表示,“这里面有很多基金是募不到第二只基金的,而能募到第二只基金的这些机构里面,真正能够赚得到钱的也就大概10%的机构,年化收益能够超过20%的,可能只有3%~5%。”

“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常青树,前几年雷声很大的,后面都不见了,在2013年之前和我们在长三角一起看项目的很多机构都不见了。”张小冬感慨。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一定是金子。”张俊认为,现在的资本寒冬还会出清一批缺乏产业技术专家团队的机构,有些人以二级市场炒作互联网和房地产的思维来炒作一级市场,他们都会被淘汰出局,“硅谷做了61年了也才有5000家VC,中国有1.4万家,对比硅谷,行业还有很大的洗牌空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9446.html

      
上一篇 2023-09-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