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国燕麦荞麦的规模性加工企业不到20家,产值仅十几亿元;如今,规模性加工企业有150多家,产值超170亿元。”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间混套作栽培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曾昭海说,产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目前,全国有燕麦荞麦研究人员150多名,并成立了遗传改良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加工研究室等,真正形成了燕麦产业化研究的配套。
燕麦,俗称莜麦,是营养价值最高的谷物之一。我国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种植史已有2500多年,种植面积在12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老、少、边、穷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燕麦加工企业平均规模较低、知名品牌不多,产品品类、制造工艺等与国外存在差距。如何以科技推动燕麦生产集约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摆在了相关科研院所面前。
张北燕麦科技(18.860, 0.13, 0.69%)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的示范基地,基地的硕博士生及指导老师开展燕麦、荞麦、红芸豆、马铃薯等作物的生态高效种植模式构建。近3年,燕麦节水节肥丰产增效种植技术体系、燕麦间混轮作和复种丰产增效种植模式等在河北坝上、内蒙古、山西北部等燕麦主产区累计推广598万亩,可平均节水20%、节肥3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联合下文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燕麦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国家级科技小院,曾昭海任首席专家。如今小院已颇具实力,拥有3名国家燕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和1个国家试验站,作为依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臧华栋是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和小院指导专家,他介绍,小院工作包括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县域服务,旨在提高主产区燕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旱作区燕麦高质量标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张家口市农科院燕麦所副所长葛军勇研究员作为小院指导专家,正带领团队努力培育优质高产的燕麦新品种。截至目前,有2项育种新技术通过了鉴定与应用,共育成了26个燕麦品种;创新资源3000余份,拓宽了我国燕麦育种资源谱系。选育的“坝莜1号”“坝莜6号”“坝莜8号”“坝莜14号”“坝莜18号”等品种在冀、晋、内蒙古高寒区广泛种植并被引种到全国,使张家口成为全国最大的裸燕麦米加工集散地、最大的麦片加工生产基地。
在曾昭海课题组与葛军勇团队的合作下,小院已组建北方半干旱区燕麦生态高效栽培与优质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立足张家口坝上,辐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曾昭海说,小院探索“高校+农科院+政府+企业+农户”产学研模式,通过燕麦全产业链的技术探索,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拥有试验地200亩,建有检验室、样品室、数据分析室等科研场所。
燕麦荞麦是粮饲兼用作物,对农牧交错带具有重要意义。曾昭海以草原天路路边的间作种植示范田为例介绍:采用燕麦中心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兼顾景观功能与种植效益。选取燕麦(绿色)、荞麦(粉红花色)、胡麻(蓝花色)、麻豌豆(紫花色)为主要作物,辅以油菜(黄花色)条带作点缀,通过错期播种、轻简化栽培等技术集成,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稳定性,又能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目前,约80%的全国燕麦主产区种植品种由张家口农科院育成。张家口农科院院长张斌说,“坝莜14号”“坝莜18号”等新品种在国内推广面积突破100万亩,助农增收2亿多元。“坝莜18号”在2014年就创造了世界旱地裸燕麦高产纪录,亩产达437.71公斤。这些成果,有效助力了科技小院申请张北燕麦地理标志产品,增强了张北燕麦的品牌优势。
随着新技术陆续研发应用,曾经产品单一、技术陈旧、利润较低的产业局面迅速改善。几年来,多家公司先后研究开发出燕麦方便面、燕麦面茶、燕麦叶茶、燕麦锅巴等10多个产品和新技术,使燕麦传统食品向机械化加工、工厂化生产迈进了一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