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加快经济恢复,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预期目标实现,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政策文件。《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推进“双循环”战略出发,意在发挥消费基础性功能作用,在优化存量与增量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影响消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消费结构和行业规模的演变具有时代特征,正确研判消费结构性趋势,对于科学有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消费线性放缓 城乡消费规模差异明显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中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影响不可小视。疫情期间消费受到较大冲击,消费规模具有鲜明的结构性增减特点,同时伴随着增速较大波动,消费发展具有较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伴随价格、生产、供需链、价值链等波动和影响,反映了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运行形势的结构性压力和困难增多,更加需要关注和分析研判。
从消费经营地观察,城镇消费远远大于乡村消费,这也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特征,取决于现实的城镇人口、生产与服务类别、生产关系结构、城市属性等,并随着城镇全面扩张而加大。
商品与餐饮消费额剪刀差加大 网络消费社会化运行日趋成熟
从消费的类型观察,商品与餐饮消费额的剪刀差(指由于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生产效率等多种因素导致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或者同一市场的不同阶段的价格差异)从2015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5.19亿元。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内恩格尔系数的极大改善和降低,同时反映了国人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与丰富,有利于自身生活结构和品质的提升。从这里可以宏观地反映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性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从消费方式和路径观察,实物商品网络消费已经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平台与实体运行诚信度不断增强,运行效率与质量持续提升。顾客、平台、厂商、仓储、物流、保险、金融、寄递、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等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结构在不断优化中提质增效。
另外,国内实物商品网络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呈线性向上向好趋势。这种方式刺激和推进实体店或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线上销售与平台经济在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和经营理念、体系、机制等同时,倒逼市场必须自发地改革创新,否则大浪淘沙,难逃新业态新模式的替代与排挤。
行业间消费水平与趋势差异明显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生存发展层次不同,对商品属性和功能需求的紧迫性、必要性存在较大差异。如对于相对贫困人口来讲,首先需要解决吃穿刚性问题;对相对富裕人来说,可能在吃穿住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是改善性提高生活品质的问题,即对服饰、出行、生活用品、住宿改善等会有改善性需求。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体系性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则影响需求与供给量和质,以及供给水平与效益。
一是副食品行业消费特点突出。保生存底线的粮油/食品类商品的刚性需求保持着平稳发展趋势没有变,具有相对稳定性。非生存必要的烟酒、饮料类商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相对较大,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二是辅助性消费增速放缓。人的生存所需穿戴与日常用品等辅助性消费具有线性放缓的趋势。当人的生存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时,辅助性改善性消费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人的成长进程和个人资产积蓄扩大,具有宏观的阶段性消费瓶颈规律。
三是服务性消费动能下降。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人们满足和解决了第一层次生理需求问题后,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与诉求,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则成为相互促进的自然逻辑(特殊除外)。其依托物理性实物商品的形式表现或彰显出来,即对住房及装修、家具选择、家电音像、通讯、出行工具及能源消耗等需求度提高,但这些对一个家庭来讲,属于大宗商品,同时具有耐用性和长期性,折旧周期相对较长。对于个人、家庭单元或产业活动单位来讲具有消费性递减特性。
四是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性消费递减。剔除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性中西药类消费回升外,社会对医药商品消费具有结构性下降特点。主要受国家大健康、文化体育、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正效应(政策良性外溢)影响,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对自身健康的高度重视和意识提高,间接优化了消费结构,压缩或缩减了这部分开支。
(作者系陕西省统计局二级调研员)
编辑:王佳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