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ChatGPT,新型电力系统算力“告急”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算力如何影响新型电力系统?

|新月

图片来源|协鑫集团

8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协鑫集团主办的“长三角数字能源算力大会暨专精特新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会上,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军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余建国、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技术负责人樊春、NVIDIA英伟达中国教育科研与能源业务总经理马庆胜、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电力市场室副主任郑亚先,围绕“重大算力需求与新型电力系统”这一主题作了分享。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担任了此次分享的主持人。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担任了此次分享的主持人。

以下是论坛的精彩观点:

1.我觉得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所以以后我们的电力网络,形态就是电力+算力。

2.过去我们可以只关注发电侧、用电侧这两方面单独的数据,有了新的市场互动之后,增加了大量的数据交互和数据需求,所以算力对市场体系来说,未来必然会是一个相互融合,也是支持整个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

3.小小的算力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这个企业。但算力行业也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4.新型电力系统与算力的关系就像人的身体一样,电力是人的血肉,算力就是大脑和神经网络。

5.要想把大模型推向企业,特别是推向特定领域,一定要在大模型的基础之下,构建一个具象化的模型,并应用到特定的领域中去。

以下为圆桌论坛对话实录(有删减):

算力与电力的关系

孙正运:今天我们对话的题目是《重大算力需求与新型电力系统》。随着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不断在实施落地,新能源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用户的可靠供电,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进入数字时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从理论到应用场景,如何理解算力和电力的关系,两者发展的未来价值和现实困难分别是什么?

曹军威:也许我们会觉得两者的融合自然而然,但实际上算力与电力之间的融合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这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信息技术领域面临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不能去分享的问题,购买一台计算机,其资源、软件、硬件利用率都很低,这应该是算力和电力第一次产生碰撞。

为了学习当时看来更先进的电力系统,学术上开始研究计算是否也同样能用多少花多少钱,这实际上就是电力跟算力之间思想理论上融合的开始,也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当把算力或计算资源看成底层的基础设施,我们发现它的运行时,50%的成本来源于电力消耗。所以彼时学术界在计算任务中必须要考虑能耗和电量。

第三个阶段在15年前,电网、电力的人,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美国到国内开始研究智能电网,这导致信息技术在电网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

后一个阶段是10年前,我们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架构,就是把底层的信息能量、基础设施一体化,自上而下地构建能源基础设施,跟上层智慧能源、信息价值的分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能源互联网的整体技术架构。

到了最近5年,新基建首次把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到整个基础设施,原来我们讲基础设施都是指电网或者交通,比如电力上的“西电东送”战略,算力则有“东数西算”。

如今能源企业想进入算力行业;反过来,很多互联网技术公司多年前就参与到新能源的建设里,从这个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价值就在于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军威。

余建国:随着新能源逐步推进、建设,传统能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传统电力系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会更加突出,更加凸显。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主要是集中式的能源、发电厂。如果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或事故预警等,就是抓住一百多、最多两三百个主力电厂。

日后的能源主体更多是风和光,且现在它们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煤电,变成第一了。如果我们沿用传统方式,以几百个电厂来代表电源端是根本不可能的。

另外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过渡,往后的潮流是双向的,不单是传统电力系统那样简单地从电源到输电到用户,现在用户和电源是可以互换的。我们的潮流有可能倒转,这对我们的分析带来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所以以后我们的电力网络,形态就是电力+算力。这也是南方电网五六年前就提出来的概念,我们也是按这个方面去做了,这两个要高度融合,才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

此外,我们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觉得还存在很多问题。电力行业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我们分析的手段、方法,目前还不完善,还需要继续去做。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余建国。

一个重要的课题

张楠:电力市场建设也是新型电力系统里面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形态,到目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也体现出了数据量巨大的变化。

随着市场体系越来越复杂,中长期交易我们出现了分时段的交易结算、常态化开市,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等,应对不同的市场场景。

在这个过程里面,数据量在大幅度增长,比如过去我们每个月可能只有一个电量电价;有了分时段交易结算之后,每天24小时的电价,合到一个月里面就是720个电价;现货市场阶段是15分钟一个电价,每天96个电价,一个月接近3000个电价。从数据量来说,从一个数据发展到成千上万数据,都需要大规模算力的支持。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过去购电和售电都是基于电网公司来进行,所以当时用户购电只有一个地方,而目前市场化的电量,占全社会电量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

现在的市场体现出更多的双边性,用户可以跟发电企业直接签约,在这种背景之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纬度。过去我们可以只关注发电侧、用电侧这两方面单独的数据,有了新的市场互动之后,增加了大量的数据交互和数据需求,所以算力对市场体系来说,未来必然会是一个相互融合,也是支持整个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

樊春:算力中心对电的需求是很大的,同时算力的进展也对电力的供给提出了一些挑战。我们在学校里,建很多的算力中心是很困难的,因为申请不了那么多电。

因此,在国家还没有“东数西算”这个概念之前,我就提出了“西算东数”的概念,当时希望把我们的算力中心搬到西部去。

为什么要搬到西部去呢?因为我们在学校的电费0.691元/度,在内蒙古或者其他地方,我们可以拿到两毛多一度的电费,这样的话,我的算力中心一年就可以节省好几百万的电费。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体会到,算力和电力是一个非常强耦合的关系,没有电力就没有算力,同时算力能对各行各业,包括电力系统形成一个很强的支撑作用。

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建立了一个公共平台,虽然只有很少的算力投入,但为很多领域做出了一些原创性的贡献。有一家跟我们紧密合作的企业,用我们算力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一款疫苗,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亿。

小小的算力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这个企业。但算力行业也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技术负责人樊春。

马庆胜:在今天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整个形势下,算力也成为电力一个很大的使用者,换句话说是能耗大户

在今天算力是明显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来有效地使用算力,把算力发挥到极致,进而能够实现对能源有效利用,我觉得这既是对能源的尊重,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甚至对人类社会有贡献。

另外,在今天的形势下,传统的源、核,以及中间的输电配到今天要关注源端的各种新型的供应系统,以及在核端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所带来的挑战和变化,如何使得整个新型电力系统能够适应如今面临的挑战,更有效地融合调度,并保证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服务。

在这个方面,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特别是大模型以及算力的支持下,或许可以更好的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健康规划和建设发展。

郑亚先:从电力方面管理算力的需求来看,我觉得新型电力系统确实是催生了对于算力方面的巨大需求,而且越来越迫切、明显

例如,现在各个省电源桩结构不一样,新能源波动比较大。这时候新能源消纳更多是在全国范围内,因为不同的时间,功率分布都有差异。

全国范围内有交易需求后,则需要考虑省跟省之间输电通道能力不能超出它的限制等,这就变成了计算的问题,而实际上这是优化的问题,怎么样达到最高的效益来安排采购需求。

调度运行时又发现,新能源的波动性特别大会导致预测准度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一些分布式的光伏。早些我们实时调度安排时,都是按照15分钟一个间隔来做,但这样安排不行,因为预测偏差太大了。

15分钟之前,更早的时候安排出来的计划完全没法执行,所以要在5分钟之内把所有的电网运行约束都考虑在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个计算的强度比较大。但如果把算法集成上,模型层也做一些优化,就能保证在5分钟之内一定完成计算。

需求推动会贡献价值,优化目标每一点改进,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收益,所以我觉得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比较大的算力需求。

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电力市场室副主任郑亚先。

算力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落地

孙正运:请问曹研究员,数字时代数据是生产要素,算力侧是生长地,数字价值的挖掘及算力的支撑,你认为从理论到实践,电力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以做哪些富有成效的探索?

曹军威:针对这个问题从电力企业的角度怎么来结合,在通用人工智能这一波新的技术发展浪潮中,能够快速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效,我提3点建议。

第一,用户体验的提升。我觉得能源电力企业如果想快速的打造AI算力,最应该做的,直接要发挥出来现在通用人工智能对用户体验质的提升优势。如果能打造垂直领域的AI大模型,实际上是很快可以解决一些痛点,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突破认知障碍。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双碳、能源互联网等,很大的障碍就是认知上的障碍,因为它很专业,又跨领域,我们很难做到。但通用人工智能在知识上的积累和学习,让我们有机会在跨领域的认知层面上取得边际效应。

第三,创新商业模式。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平台化,我不要从头做了,科技开源、创新商业模式,颠覆传统能源领域的一些问题,都存在相应的机遇。总之我觉得应该快速地找到杀手级的应用,去解决、管理超大规模的分散储能,大量的光伏、充电桩,以及需求侧的管理。

孙正运:请问余总,新能源占比大幅提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源网荷储协同发展,你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大算力产业在这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余建国:我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新型电力系统与算力的关系就像人的身体一样,电力是人的血肉,算力就是大脑和神经网络

传统电力系统的资产利用率是不高的,我做过很多年的资产管理工作,我们主网设备即电网设备利用率,大概是40%,与日本的知识产权用电70%差别很大,而配网利用率大概只有30%,差距就更大了,原因在于传统电力系统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如果我们现在有强大的算力、足够多的数据能够做实时分析,运行控制可以随时调控,资产利用率就会大大提高,也就没有必要再重复投资很多资金去进行电网或配网改造,所以在这块我觉得算力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

以及设备需要做的定检,即定期三年五年检一次大修。随着数字技术以及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设备都是可测、可观、可控、可分析。

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建一大算力的能力,对设备的健康状况实时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的预示做出安排,这些工作在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此外,其他问题也可以通过算力的提高来解决,所以在我们看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更需要算力的支持

孙正运:我国电力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但是从目前市场看,交易规则掌控是难点,交易品种不同、规则不同、标准不同等问题,张主任,你认为数据算力是否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难题,如何解决?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

张楠:随着市场大规模的发展,规则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并变得复杂,对于我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发电主体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比如从我刚才说的数据来看,参与交易的时候,面对的数据不是从1~100的幅度的增长,而是达到了1~1万的增量,在这种情况之下,算力就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否则很难支撑市场的运行。

随着未来算力与市场数据的结合,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找到让市场主体更好报价的方式,同时对我们交易机构来说,也能更好地分析我们的市场规则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支撑市场健康运行。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要问樊老师,无论是算力产业还是新型电力系统都不是一家公司、一家科研院所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和孵化平台,你对务实企业初有成效的推动行业发展有何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可以参考的成功经验?

樊春:刚才主持人从算力预测的重要性谈到算力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场景这些重要性,我想说的就是咱们现在已经有了硬件设备,还有很多供应商,但是设备是一方面,就像我们买了一台电脑一样,第一件事情要装好的操作系统,在我们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资源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我看咱们规划了15个城市,都要做算力中心,操作系统应该是能够互相联网的,所以说算力中心形成的算力网络也需要进行关注,算力网络和算力中心都有了之后,对于算力资源的数据调度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请问马总,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AIGC的爆发式增长下,算力成为不可或缺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看待这些供需矛盾,又有哪些建议?

马庆胜:在大语言模型特别是ChatGPT出现后,非常明显的就是算力跟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今天基于语言大模型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看起来具备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能力,甚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非常大的推动能力,但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非常大,且需要海量的数据去训练,如果冷静地看一下,是否任何领域、行业都一定要做通用大模型?其实不然。

通用大模型虽有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特定的细分市场、细分领域,通用大模型无法拿到准确而详实的数据,也无法准确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要想把大模型推向企业,特别是推向特定领域,一定要在大模型的基础之下,构建一个具象化的模型,并应用到特定的领域中去,所以说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已达到的或构建的算力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设定的特定领域。

另一方面协鑫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赛道,就是在能源领域构建计算中心,并且基于这个计算中心来支持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我觉得在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决定。

如果依托于气象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到天气的变化,光伏、风能等,甚至具体到每台风机的模型进行预判,或许对新能源的输出,以及储能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样就能把大模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NVIDIA英伟达中国教育科研与能源业务总经理马庆胜。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留给郑主任,传统的电力模型很难准确刻画,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数据,算力和算法的交叉融合,才能实现从数到质的转变,基于你工作研究的经验方法和路径,从哪一条路径上能够更好实现这一点?

郑亚先:新型电力系统到来后,在电网侧机理层的变化并不是翻天覆地的,只是因为有一些电子装备进来产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输出侧。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电力系统方面的算力构建,我认为这是一件大投入,但初期回报比较慢的工程。其中不仅有计算能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和开发方式的构建。

关于虚拟电厂,最基础的是对于市场价格的预测,很多年前就有人做,国外也在做。所以新型电力系统来了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算力的构建是模型+驱动数据的概念,纯用数据很难做。因为存在巨大的痛点,我们的数据只能用历史数据,未来的发展变化很难摆出来,所以把模型机理层放进来是个好方式。

通过模拟推演的方式,构建未来的共虚场景,再将数字市场主体参与方式加进去之后,形成市场的价格,得出主体参与之后的收益回报,这样会衍生出来大量的新数据,这些新数据补充原来的历史数据,对于价格预测效果就非常好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4983.html

      
上一篇 2023-08-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