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而言,
集中供暖并不陌生,
但集中供冷就新奇多了。
近日,民小生发现,
目前多地正在加速探索区域集中供冷。
与集中供暖相比,
这一方式是否会大面积铺开?
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什么是区域集中制冷?
区域集中供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冷源,替代各个建筑自建的分散制冷系统,通过输配管网将冷冻水输送到各建筑的末端风盘系统。
中国区域能源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处于规划、建设和运营等各阶段的供冷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集中供冷项目已近800个,其中实际投入使用的项目已经超过150个。
海南三亚海棠湾、湖南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河北雄安新区、山东济南CBD、重庆江北城CBD、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总部商务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集中供冷项目遍布全国多地。很多地方还将集中供冷和集中供暖整合在一起,提高管网利用效率,节省重复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打造冬暖夏凉的室内舒适场景。
与传统自建中央空调相比,
集中供冷有何优势呢?
业内人士普遍感受到,我国实施“双碳”战略后,集中供冷行业出现明显加速发展态势。集中供冷相较于中央空调,不仅高效节能,还有错峰降容、集约用地等优势。
节能减碳效果明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卓伦介绍,像新加坡滨海新区的集中供冷采用大规模的冰蓄冷技术,通过对制冷设备用电的移峰填谷,用电峰值可降低约30%。
降低电网负荷缓解“电荒”
广州珠江新城能源公司总经理滕林介绍,珠江新城核心区最高可削减1.4万千瓦的峰期电力负荷,极大缓解了区域电网的迎峰度夏压力。广州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大学城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单次最高可为广州全市降低峰值电力负荷4万千瓦。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建平表示,前海区域集中供冷,10个冷站全部建成以后,与传统常规空调相比,可以削减前海区域内约12万千瓦电力峰值负荷,相当于少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
提升土地空间利用率
专家介绍,区域集中供冷比自建中央空调供冷的土地利用率高。自建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要设置大面积的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冷却塔。区域集中供冷则将制冷机房和冷却塔集中附建在公交场站等公共空间的地下和楼顶,实现土地复合利用。建筑内节省的机房和冷却塔空间,可以进行商业化利用;并且,集中供冷可以利用不同用户之间的错峰用冷需求,降低制冷装机总量。
未来是否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集中供冷并非刚需,大面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较大困难。
滕林说,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原本各家已经安装空调,集中供冷要二次改建,需要重新铺设管道。改建成本过高“劝退”了大部分用户。而受制于建筑标准、民商用电价差异等因素,在相关部门没有进一步明确政策的情况下,新建住宅要接入集中供冷,也存在一定难度。
白首跃说,以往集中供冷项目集中在新开发的商务中心等高密度开发区域,一方面是在政策没有倾斜和补贴的情况下,必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受制于供水温差限制,集中供冷范围一般在半径1.5公里以内,无法像集中供热可覆盖半径20公里以上的范围,使得单一冷站可服务范围较小。
此外,集中供冷虽然从宏观经济性角度能效更高、价格更低,但不同的项目和使用场景,收费价格不同。如果区域内多数用户都使用供冷服务,分摊费用不高,但如果用户使用比例不高,分摊费用会较高。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城市践行“双碳”战略有效路径之一,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政策不断倾斜发力,集中供冷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步入快速、有序发展的轨道。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新华社、河北经济网
编辑:姜玉函
主编:崔靖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