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政 郑州报道
于海霞 三年时间内,预制菜从默默无闻到火爆全国,整个产业由点状的企业动作发展成产业基地再到争创预制菜之都。其因链接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并可带动整个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得到诸多政策支持,整个产业迅速扩容。
从产业结构来看,预制菜的B端规模始终占据领先优势,但市场潜力更大的C端市场开始逐步受到关注。仅从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开始同步布局上述市场,并将其培育成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诸多零售企业和电商平台发力自有预制菜品牌,加速C端市场和消费者培育。
热闹背后仍有隐忧。一方面是外界对于该类产品在安全、营养和美味方面的担心,另一方面是迅速扩容的产业缺乏足够的标准来规范。更加重要的是,一哄而上的诸多产业园,亟须在内功、细分化等方面做到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的阶段迈进。
产业基地升级进行时
8月17日,在位于河南原阳的河南亲热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里,诸多猪肚、肥肠等预制菜产品被装上物流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这些面对C端的预制菜产品,已成为了该公司年销量近亿元的大单品。
该公司是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中的一员。在今年年初工信部评选出“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中,当地位居第四,诸多面对BC端的预制菜企业在此汇集,其预制菜行业营收已突破100亿元。
放眼全国,预制菜产业在过去三年快速扩容。尤其是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后,各地预制菜企业已经由点状逐渐发展成面并连接成品,一个个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我国预制菜产业已进入全方面多维度的红利期,既包括政策端的推动,又有资本端的赋能,还有产业端的加码。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截至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达6.4万余家,山东、河南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46.8%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预制菜能够形成大规模产业集聚的区域大致可分为三类:具有原料供应优势的传统农业区,如河南、山东、东北等;具有市场消费优势的城市密集区,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福建沿海等;具有物流配送优势的交通枢纽区,如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综合诸多因素,河南、山东、江浙、广东、福建、湖北、四川等省更容易形成预制菜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
今年初,工信部评选出“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中,80%的基地位于东部地区。山东入围4个,广东和福建各2个。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杨建国表示,预制菜产业基地有助于推动预制菜行业加速朝向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式发展方向升级和转变。更有利于地方放大特色资源优势,链接一二三产业发展。
而伴随着产业集群愈发多,多地开始筹划更高布局,并依据各地特色筹建预制菜之都。记者日前参与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的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正在探讨建设预制菜之都的可行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个地区正在创建预制菜之都,包括重庆梁平创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辽宁大连创建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山东威海创建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湖北荆州创建华中预制菜之都、广东顺德创建全国预制菜之都、山西大同创建北方预制菜之都、黑龙江抚远创建冷水鱼预制菜之都、广东韶关创建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四川遂宁创建中国肉类预制菜之都、湖北洪湖等华中水产品预制菜之都。
在杨建国看来,这种带有前缀的规划,其实是对地方预制菜产业的基础和重点的概括和总结,是做好区域化、差异化竞争的体现,有利于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另外,对于预制菜产业来说,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竞争相对激烈,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带有前缀的规划,容易造成一定的混乱和误解,还是应加以规范。
“针对具有特定属性和鲜明特征的区域进行专门标识,应经由特定的权威机构审核认定并授权使用。国家相关机构或行业协会应尽快出台政策,对这种自行命名情况进行规范引导。”宋向清说。
背后的机遇
仅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预制菜已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新赢利点。
更大的意义在于产业发展带来诸多连锁反应。
宋向清告诉记者,从国家层面来讲,预制菜将三产紧密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产业层面来讲,预制菜的崛起对于食品行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意义。
朱丹蓬表示,在过去,我国餐饮上游各个环节相对比较割裂,种植、加工以及物流配送等环节各自为战,影响效率的同时,很难做到产品追溯。而预制菜加强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之后形成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对于食品安全升级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预制菜产业将带动万亿餐饮产业升级,这种变革带来的市场机遇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预制菜企业大多包括原料供应企业、速冻用品企业、餐饮企业、零售企业以及诸多电商平台等,基本上涵盖第一二三产业。
与此同时,诸多新的商业模型伴随着预制菜呼之欲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要“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
上述模式正在被多个预制菜产业基地采纳。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拥有连锁品牌九多肉多,分布在河南以及周边省份,门店数量超1000家。公司的预制菜产品均是以销定产,这与传统的模式差别较大,不会让企业背负很大的库存压力。
宋向清告诉记者,这种模式突破了单一产业孤军奋战的发展桎梏,有利于形成多产业联动、多市场配合、多品牌共进的多赢局面,是基于技术、资本、人才等多要素组合而形成的对传统食品工业的升级。
河南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提到,目前的预制菜大多还是根据消费体量推算生产量。随着智能化和大数据应用水平提高,以及产业柔性化水平的提升,未来将会步入“以销定产”模式。
迈向高质量发展
仍需注意的是,预制菜产业仍处于初期,行业多个方面亟待完善。外界对于预制菜的认知不足,相关产品是否满足安全、健康、美味的疑虑依然存在。
上述多位行业人士表示,预制菜的B端市场保持较为稳定,它能够提升更多效率,并保证产品口感的稳定性。而针对C端市场,消费者和市场培育,仍面临着很多工作。
家在江苏的吴迪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因工作原因,她并没有精力去做饭。而购买预制菜,她更担心产品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外界都说,这些预制菜都是很早之前就做出来了,不新鲜也不健康。”
多家预制菜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是外界对整个产业的误解,但也能看出消费者的培育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叮咚买菜方面告诉记者,该平台推出“少油无油预制菜”“低钠无盐预制菜”“清洁配方预制菜”等产品,商品都标注了配料表以及营养成分,“为了让用户享有知情权。”另外,该平台生产的盱眙龙虾预制菜,只需24小时就能从虾田送到消费者口中。
“与消费者更近的连锁企业和电商平台,在布局C端市场时,其实就是在进行消费者培育。这种市场培育可能相对缓慢,但是至关重要。”朱丹蓬说。
也就是说,整个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遍布全国各地的预制菜产业基地,也需迈进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兼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表示,多个预制菜产业基地需要在内部形成内循环,并在建链、强链、补链上多下功夫,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聚。
胡钰告诉记者,一个高质量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必须靠近一定体量的消费城市,同时要有配套的加工、流通、包装、运输、储存等保障体系,还需有产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和金融支持。
“目前来说,预制菜还处在初步阶段,提升和优化的空间在于资源要素的使用和协调上,注意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不要满足于一个基地的建设,而是要打造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要有共赢思维和协同共生的思想,才能把预制菜产业基地做好。”胡钰表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