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产业消费大调查|数字化:金融的新解法

万物皆“数”,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成为赋能千行百业,孕育澎湃动能的新路径。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数字化金融也成为银行、保险、基金、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核心布局方向。搭建数字场景、助力产业优化、扩宽经营思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正经历着探索越沟跨坎,十年磨一剑,这条道路虽艰,但定然回味绵绵。

助力实体

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的农户叶友录只要跟人闲聊就极力推荐屋顶光伏电站和光伏贷,笑称“平均每年增收8000元,这就是多个儿子来养老”。而老叶这一致富小能手的实现,正是得益于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将目光聚焦于武汉市,同样的情形也在上演。近年来,围绕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多个文件,让曾经只在教科书或论文中出现的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成为现实。在这一领域,先进的航摄设备可谓是“立足之本”,然而,轻资产行业“缺担保、少抵押”,办理一般贷款难度较大,且耗费时间较长的现实难题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掣肘。

赋能业务潜在客户;实现场景化金融服务生态共享;搭建分布式核心系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浪潮的洗礼下,银行、保险、基金、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底座”越发坚实稳固、“数字引擎”分外强劲。

作为金融机构的“领头雁”,银行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较广,业务覆盖范围广阔,在数字化金融转型中始终走在前列。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如今,六家国有大行、多家股份制银行基本构成了以数字化为引擎,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场景多点散发的经营模式,场景应用覆盖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营销模式、零售业务、政府建设、城市转型、医疗、学校等多个维度;部分地方性中小银行也依托数字化能力在文字客服、智能外呼、数字化业务档案、票据管家、外汇管家、薪税管家、财务管家等业态实现了一体化服务。

正如江苏苏宁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所言,数字化方式可以降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成本,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范围,提升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未来,银行要加强区块链、生物识别技术等改造零售支付系统,提升客户的体验,也要加强人工智能、联邦学习技术应用将个人贷款模式和实体经济、和消费场景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个人贷款用于实体经济和消费促进提升。

融360|简普科技认为,从服务实体经济角度来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促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为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银行机构与实体经济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多元数字化渠道,银行可以更广泛地拓展市场和客户群体,同时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开发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百花齐放

今年是数字化金融的疾行之年,虽然各个业态快慢不一,但仍是东风凭借扬征帆,百舸争流逐浪高。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对银行来说,数字化赋能金融的关键在于重构运营基础和成本模式。如果将银行比作一个人,那么核心系统作为银行运营的关键基础设施,就承担着“大脑”的功能,统筹负责账户管理、交易处理、支付清算等核心功能,指挥协调各业务系统运行。

升级“大脑”尤为重要,整体建设历时28个月,全行上下共4000多人次先后参与项目建设,2023年5月,广发银行新一代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正式对外提供服务,通过分布式技术应用,实现资源弹性供给,能够快速响应零售、对公、金融同业等各类需求,推动业务模式创新,这也是广发银行近年来实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系统性工程项目。

浙商银行也以系统基础攻坚为核心,依托1个“数智大脑”底座支撑,聚焦“管理、投行、跨境、零售、运营、监督、企服、资管”八大数智系统,专注服务于“个人、企业、政府、同业、员工”五大客群,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作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银行业正在借助科技手段,培育数字化服务场景:以多家银行已经开展的信贷企业评分系统为例,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靠财务报表获取企业信用的模式,而是从内外部数据中挖掘企业信用信息,实现“以数增信”,整合挖掘工商、税务、征信等外部数据,以及结算流水等银行内部海量信息,对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为申请贷款的企业自动生成可贷额度,“以数促贷”。

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更是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牧等诸多行业落地开花,并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通过企业系统推荐、线上化操作等为其上下游企业、经销商等提供专项贷款,缓解其资金压力。

“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保险行业穿越市场低增长迷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北京人寿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未来还将在智能化建设方面,通过流程自动化,达成降本、提质、增效目的,有效提升组织韧性、成本弹性可控的能力建设。基金公司也洞察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数字生态路径。南方基金表示,近年来,南方基金高度重视数智化融合,大幅度提升了科技资源投入,通过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法,打造了欧拉投研、智能投顾等系统,整合了业务流程、产品、数据等,改进了公司运营和投研效率。

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监管趋势和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寻求创新、探寻利润增长点的必由之路。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强数字化转型能力,打造差异化金融服务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选择。马上消费副总经理林亚臣指出,金融数字化转型正在发生中,已在六个维度上,即业态环境、运营基础、信息处理、交互模式、决策模式和管理模式有所表现。马上消费已经研发了实时人机决策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数据智能模型等,并在内部正式上线测试,并将在近期即将发布金融大模型。

在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看来,在数据化转型方面,除了加大内部研发力度,金融机构更应该与第三方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人工智能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优势,以及与大量的企业合作经验,加速业务数字化转型。

多重挑战

身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最大变量,有机构将坚持数字生态转型“一条主线”视为发展主旋律,也有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称为“生死存亡之战”。但转型绝非“摇身一变”般简单,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监管的引导,也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投入和努力。

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岁月催人进,破浪正当时,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多家金融机构也表达了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愿景。信美相互人寿表示,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探索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基于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紧密跟进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着手内部的智能机器人(12.140, -0.22, -1.78%)助手研发等。

“面对海量长尾客户,金融科技有望成为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的高效途径。”南方基金称,公募基金通过智能投顾等手段,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在资产管理核心能力基础上,为客户输出精细化、专业化、全流程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与满意度,与更广大投资者共同迈向财富提升之路。

“目前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安全风险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浙商银行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

从中小保险机构角度而言,由于自身规划及资源劣势,在数字化转型路径中也面临机制不健全、系统建设基础薄弱等挑战。北京人寿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小保险公司通常以业务为导向,缺少数字化转型专有机构和配套机制,导致数字化转型无人引领,数字化思维匮乏,通常是想到哪做到哪,缺乏数字化建设整体规划。

数字化金融这场变革已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阶段,对金融机构来说,统筹规划建设数字化蓝图,完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找准服务实体经济业务场景,在普惠性与安全性间达到平衡也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融360|简普科技表示,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数据、技术、人才等方面挑战。首先,数据管理与分析挑战。随着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将面临大量数据管理与分析工作,目前许多金融机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部门或系统中,缺乏整合和共享机制,导致难以全面了解可用的数据资源。如何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优化业务流程,将是一大挑战。其次,技术投入挑战。数字化转型需要金融机构投资更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某些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承担大规模的技术投资,限制了其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此外,复合型人才短缺挑战。对于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而言,受制于自身组织架构、科技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限制,缺乏既懂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孙扬看来,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但是金融机构大多使用的技术偏传统,建议金融机构加大大模型、区块链、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购买或者自研的方式,加大先进技术的积累,逐渐应用到金融机构业务全流程。

对话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推进办公室主任董佳艺

数字技术重塑金融服务流程

Q:应如何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重新审视零售支付系统和个贷模式?

A:在零售支付方面,重点强化极简操作流程与个性化服务,持续发力拓宽公共及民生类手机支付服务覆盖面,实现场景化金融服务生态共享,在保证支付安全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统一、更便捷、更简单的支付体验。在个贷模式方面,优化迭代身份认证、反洗钱、合规、资产收入预测、风险评价、定额定价、风险预警、资金流向预警、贷后清收等模型,提升自营自控的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内预测客户新增用信、调额调价需求,精准营销客户;对外输出客户标签,同时赋能其他业务,如消费贷、信用卡、财富业务潜在客户。

Q:如何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全面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

A:充分融合政府、金融、社会服务等第三方数据,涵盖征信、工商、司法、风险识别、金融资讯等,积极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隐私计算等数字技术,在营销、风控、内部控制等多方面助力金融服务流程重塑。

Q:对银行机构来说,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压力?

A: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授信模式由传统的仅仅围绕核心企业授信转变为基于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模式,需要强化数据支撑开展风险防控,需要引入更多可靠的外部数据,特别是工商、海关、税务等可靠的政务数据,以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线上化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Q:如何解决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A:建立完善的数据资产管理机制,全方位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深化大数据在资产管理、授信融资、客户服务、精准营销、身份识别、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推进银行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持续加强网络安全运营体系建设,加强线上化业务的网络边界安全,通过技术防护、日常维护、实战演练等多方面措施强化安全治理,建立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同时进一步健全重要数据和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客户隐私保护、敏感信息保护,减少安全漏洞隐患,推进数据安全共享。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2532.html

      
上一篇 2023-08-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